当你从吉隆坡飞往古晋或砂拉越其他城市,飞机降落时,空服员常会提醒:“请填写入境卡。” 这让不少半岛人疑惑:我不是马来西亚人,为什么还要入境卡?

背后原因,就在砂拉越独有的“半自治”身份。这里不仅仅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更是一块坚持自身规则与文化特色的土地。这也直接塑造了砂拉越旅游局(Sarawak Tourism Board, STB)的角色与方向。

入境卡背后的历史与制度

砂拉越自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起,就保留了部分自治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移民与边境控制。这意味着:

  • 即使是马来西亚半岛公民,进入砂拉越时仍需填写入境卡(IMM.14)。
  • 这不只是行政手续,更是一种象征:砂拉越有权掌控自己的人流与资源。

旅游政策的“半自主”特色

在这样的背景下,砂拉越旅游局拥有比其他州更大的自主权,决定如何推广地方特色:

  • 入境政策弹性更大
    例如,砂拉越可单独与联邦协商,争取简化对特定国家(如中国)的签证安排。
  • 打造独立旅游品牌
    联邦主打“Malaysia, Truly Asia”,但砂拉越另推“More to Discover”。
    因为它有与众不同的部落文化、雨林生态和世界级洞穴系统。

与联邦的合作与博弈

虽然砂拉越旅游局拥有较高自主权,但并非完全独立:

  • 国际旅展上,砂拉越与马来西亚旅游局常同台亮相。
  • 联邦负责推广“大马”整体形象,而砂拉越会设专属展区,推广自身特色项目。

但合作之中也有竞争:

  • 联邦预算往往优先倾斜吉隆坡、槟城等城市。
  • 砂拉越则需要自行筹资、招商,以维持国际曝光。

雨林音乐节:自主精神的代表作

砂拉越旅游局策划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雨林世界音乐节(Rainforest World Music Festival, RWMF):

  • 策划与执行几乎完全由砂拉越旅游局掌控。
  • 联邦仅提供有限宣传支持。
  • 每年吸引数以万计国际游客,成为砂拉越“独立文化”的最佳代言。

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主人

砂拉越旅游局的运作模式,正好诠释了砂拉越人民的心态:

  • 既是马来西亚的一员。
  • 又坚定保留自身独特制度与文化。

从入境卡、旅游品牌、文化活动,到政策制定,砂拉越始终在联邦框架内,努力守护自己的位置与尊严。

这或许就是砂拉越最迷人的地方:
看似平凡的移民卡,其实隐藏着一整套与众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旅游策略。

上一则新闻特朗普开战喜剧女星 扬言要撤销她国籍
下一侧新闻临时加设“极为严苛”条件 砂拉越722集会被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