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台Threads上出现一项“谁最适合再度执政”投票,令人意外的是,已入狱的前首相纳吉竟然高票领先。这一现象虽不具全国代表性,却折射出民意深层的焦虑与失望,值得认真反思。

民心动摇的根本原因

纳吉在1MDB丑闻后锒铛入狱,按理说应彻底失去公众信任。然而,当下为何又有不少人怀念起他的时代?问题并不完全出在纳吉身上,而是现任团结政府无法妥善回应民众期望。

团结政府执政后提出的“昌明社会”、“税制改革”与“投资友好环境”,虽然听起来雄心勃勃,但政策推行节奏过急,配套措施不足。今年7月起,销售与服务税(SST)扩展生效,紧接着电子发票政策上线,尤其令中小企业和B40群体措手不及。

许多小商贩反映,指南虽有却零散难懂,只能靠自学和同业交流摸索。政府对SST奢侈品税项的定义含糊,让零售商与消费者无所适从。政策目标虽好,但实施方式脱离民间现实,结果只留下困惑与不安。

改革脱离现实 失焦的初心

团结政府上任之初,民众支持的关键在于对“以民为本”承诺的期待。但如今,密集推行的新政策缺乏缓冲期与细致沟通,令基层小贩和普通市民感受到的是负担,而非进步。

与此同时,首相安华频频出访海外,积极争取投资与国际声望,尤其强调巴勒斯坦议题。虽然外交成果可观,但对于眼下正为日常生活与新税制挣扎的人民而言,40亿令吉的潜在投资是否能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这种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落差,正是信任流失的关键所在。

“怀念纳吉”现象背后的警示

这并非真正想让纳吉归来,而是一种对现状不满的投射。当政策脱离民情、改革变成口号,社会对未来失去信心,民众自然开始回头看——即使回头的对象曾经问题重重。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纳吉名字再次被提起,而是一个政府逐渐失去民心、改革失去方向、初心被淡忘的征兆。如果不正视这种信任危机,再多的宏图蓝图也只会停留在文件与演讲稿上。

结语

“初心”不该只是危机时刻的口头禅,更应落实为贴近民情、节奏适中的政策安排。改革可以慢一点,但必须稳健,必须有同理心。唯有如此,团结政府才能真正重建人民对未来的信任与期待。

上一则新闻科学家首次拍到 电鳐用电击吓退鲨鱼
下一侧新闻泳池水泵漏电 10岁男童触电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