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晋,除了蓝天白云,最吸引目光的,是一面在高空中迎风飘扬的巨型砂拉越旗——这面旗帜竖立在东南亚最高的旗杆上,位于砂拉越议会大厦与马格烈城堡之间的祖国公园(Taman Ibu Pertiwi)。它不仅是拍照打卡的地标,更是砂拉越政治与文化身份的深刻象征。

一面旗帜,一个身份宣言

砂拉越自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以来,一直强调自身作为平等伙伴的独特地位。这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定位——根据《1963年马来西亚协定》(MA63),砂拉越与沙巴被视为与马来亚并列的区域。近年来,砂拉越积极争取在石油资源、医疗、教育、森林管理等领域的更多自主权。

那座巨型旗杆和飘扬的砂拉越旗,正是这种主权意识的体现。它矗立在那里,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是砂拉越,这里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故事与未来。

透过空间重塑政治符号

马来西亚联邦过去的国家象征,多集中在联邦层面,如国旗、国歌和各类纪念碑。而砂拉越政府则选择在本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标志——旗杆、公园、集会场地,逐步构建起强调地方认同的公共空间。

每年7月22日“砂拉越日”,祖国公园都会成为市民聚集、共同庆祝的重要场所。这不仅是景观建设,而是地方认同的日常化表达:

  • 旗杆上永远飘扬的是砂拉越旗,而非联邦旗。
  • 本地人从小到大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视觉到情感自然强化“砂拉越人”的身份。

文化软实力的无声累积

砂拉越一向以务实稳健的政治风格著称,不好高骛远,也不轻易喊口号。但在文化象征层面,砂拉越已悄然构筑起自己的软实力。通过旗杆、公园、纪念活动,将“地方自治”这一抽象概念,变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体验。

这种方式不靠激烈对抗,而是在城市空间里潜移默化地推进自主意识。

不只是建筑,更是未来宣示

当我们站在阳光下,抬头仰望那面红、黄、黑三色的砂拉越旗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块布料,而是砂拉越对于自身身份的确认,以及对更大自主权的温和宣告。

砂拉越从不急躁,却总能用最踏实的方式,把自己的故事写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座建筑、每一场风起时高高飘扬的旗帜里。

上一则新闻砂拉越不跟随联邦 继续维持40岁青年年龄上限
下一侧新闻安华:你们以为我喜欢飞海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