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从事教育与学术工作的人员,社会普遍予以高度尊重。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必然配得上这样的敬意。毕竟,职位与名衔并不等于德行与能力。
马来西亚国大民族研究所教授张国祥日前在公开场合发表一番言论,内容指出在华校就读的华裔学生“不太聪明”,尽管学校教授三种语言,但这些学生“只擅长母语”,而英语及马来语水平“并不怎么高”。如此观点一经公开,即刻引发社会强烈反弹。
作为一名高等学府教授,且供职于民族研究所,张教授理应具备开阔的视野与包容心态。然而,他却多次针对华校体系发出攻击性言论,包括指责华校学生歧视其他族群,认为多源流学校是民族团结的障碍等。这样的言论不仅缺乏事实依据,也未体现出对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结构的基本尊重。
事实上,语言能力早已不再是衡量一个人智商高低的单一标准。以马来西亚为例,能够掌握多种语言恰恰是本地学生的一项独特优势。以华校生为例,他们自小便在华语、马来语与英语三种语言环境中成长,日常生活中能自如切换使用多语进行交流与写作,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华校并不只是华裔专属,巫裔、印裔及其他族群学生同样参与其中,形成了更为多元的学习氛围。
对于这一特色,不少来自海外的朋友皆表达由衷的羡慕,并对马来西亚能够保有多语言教育体系表示赞叹。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崛起,中文能力更成为求职市场上的一项加分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友族同胞选择将子女送入华校就读便是明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土著学生在华小的入读率为11.7%,而到了2024年已攀升至18.5%,增长幅度显著。家长们普遍认为,华校在学术与纪律方面的办学品质是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非华裔学生在华校里流利使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早已不足为奇。这一现象早已打破了语言与族群间的隔阂,反映出社会融合的积极态势。
有舆论认为,张教授或许因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与社会现实产生隔阂,对华校产生了刻板印象与偏见,甚至忽略了自身作为华裔的身份。不仅未为华文教育体系贡献力量,反而屡屡口出诋毁言论,仿佛将华校视为眼中钉,非要除之而后快。
有网友批评指出,口出偏见、以偏概全,本身就是一种智识不足的表现。对于一名高等学府的教授而言,理应以学术素养与社会责任为重,而非随意发表煽动性言论,制造不必要的族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