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砂拉越这片横跨婆罗洲北部的辽阔土地上,河流不只是自然景观,更是生活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里拥有全马最长的河流和最复杂的河网,曾几何时,江河被视为天然屏障:隔开城镇与乡村,限制着货物流动与居民往来。然而,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截至2025年,砂拉越政府已规划或建设中的跨江河大桥多达16座。这些桥梁不仅连结了左右两岸,更打通了区域经济脉络,成为沿海公路(Coastal Road)与第二主干道(Second Trunk Road)的关键组成部分,象征着砂拉越向更高自主权与经济现代化迈进。

打破隔离:轮渡时代的终结

过去,砂拉越不少沿海和内陆地区依赖轮渡往来,一遇风浪、涨潮便停摆。砂沿海渔民黄先生便回忆:“等轮渡要等两三个小时,大雨天就更不敢开船了。”这种不稳定、不便与高成本,严重影响民生与产业发展。

如今,随着桥梁逐步完工,砂拉越正式告别“轮渡时代”。例如Batang Lassa大桥,打通Pulau Bruit岛与诗巫之间的交通,从原本需时数小时的旅程缩短至一小时内。居民不仅更快将渔获送往市场,也能更便捷获取医疗、教育资源。

经济动脉与区域希望

这16座桥不仅是道路建设,更是一条条新的经济动脉。沿海公路与桥梁构成网络,将古晋、诗巫、民都鲁、林梦等主要城镇贯通起来,同时带动Tanjung Manis港口、Samalaju工业园等沿线工业区。

本地经济学者黄敬贤分析:“桥梁不仅仅是为了通车,更是打开资源与市场大门。”道路通了,物流快了,企业与投资者自然跟着来。未来的砂拉越,将不仅依赖油气与伐木,而是真正走向多元工业经济。

挑战重重:桥梁背后的工程难度

这场“桥梁革命”也充满挑战。砂拉越沿海地带泥沙沉积严重,桥基施工极为复杂;加上盐雾环境,对混凝土与钢材腐蚀极大,长期养护压力不小。

其中,Batang Lupar大桥最具代表性。这一带因拥有全球第三高的潮涌闻名,桥梁设计必须考虑潮水巨浪,不仅不能阻碍自然现象,还要确保工程进展与后期使用安全。

从交通建设到观光名片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些桥梁未来不仅服务交通,也有望成为砂拉越的新观光资源。例如古晋的Darul Hana Bridge,已成为当地夜景与打卡热门地标。Batang Lupar大桥一带,结合潮涌奇观,也正规划潮涌观赏旅游产品。

砂拉越政府近年来不断提出“桥梁旅游”概念,希望桥梁既能拉近城市与乡村,也能吸引游客留下看风景。

通向未来的路

从计划中的巴当Paloh大桥、巴当Krian大桥,到已经通车的多座跨江大桥,砂拉越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却意义深远的基础建设革命。这些桥梁不仅是混凝土与钢筋的叠加,更是许多家庭日常生活的切身变化。

它们连起的,是城镇与乡村,是经济与文化,也是砂拉越人民对未来的想象与追求。在这些桥上奔跑的不只是车轮,而是一代又一代砂拉越人通往更大世界的梦想。

上一则新闻民众疯狂加入买金潮 家中藏5000公吨黄金?
下一侧新闻租豪华公寓藏百万毒品 23岁毒贩首脑遭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