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屋顶遮风避雨、孩子能安心读书,我的梦想就实现了。”
—— 来自民都鲁的单亲妈妈
对砂拉越许多 B40 家庭来说,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依旧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根据官方定义,B40 指的是全国收入最低 40% 的家庭群体。砂拉越的 B40 居民主要分布在乡区、半城市地区或边缘地带。尽管砂州整体经济不断发展,但住房难题始终未解。
想要买房?难处不少
• 土地无地契
很多土著家庭世代居住在习俗地(NCR),但没有合法地契,导致无法申请贷款或建屋许可。
• 无法贷款
收入不固定、缺乏银行纪录,加上支付不起首期款项,令许多 B40 家庭望而却步。
• 房价过高
即使是所谓的“可负担房屋”,价格也往往在 RM70,000 以上,对低收入家庭而言仍属高不可攀。
• 基本设施不足
即便拥有土地,许多地区仍缺乏自来水、电力与通行道路,不利于居住建设。
政府已有方案
砂拉越政府推动多项拥屋计划,包括:
- Rumah Spektra Permata (RSP):售价 RM70,000 – RM100,000。
- Rumah Mesra Rakyat (RMR):协助有地但无屋家庭建房。
- 人民组屋计划(PPR):提供廉价出租或销售单位。
- 租购计划(Rent-to-Own):租屋起步,逐步成为屋主。
不过,受限于财政资源、土地合法性与行政流程,实际受惠家庭仍然有限,能落地的单位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
社会还能怎么做?
专家及社群组织提出多项倡议:
• 加速 NCR 土地认证
让住户获得合法产权,才能申请贷款、建房与遗产继承。
• 推动微型贷款与社群担保
由村委会或社区作担保,为无固定收入家庭提供小额贷款支持。
• 推广绿色建屋概念
采用本地环保建材,结合太阳能与雨水回收系统,降低建设与生活成本。
• 社会责任分配机制
强制开发项目预留一定比例土地或单位,专供 B40 家庭使用。
• 建立住房需求数据库
精准掌握申请者状况,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公平住房,不该是奢望
砂拉越正迈向高收入社会、数码经济与永续发展目标。但若最基础的一群人,仍为一间小屋苦苦挣扎,所谓的进步将缺乏根基。
一个属于自己的居所,不应只是富裕阶层的权利,而是砂拉越对每一位居民所作的庄严承诺——关乎公平、尊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