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令吉的月薪,听起来像是通往稳定生活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的平均薪资背景下。但如果你是一家之主,要用这笔钱撑起七八口人的吃穿住行、支付孩子高昂的大学学费,还得扛起房贷与车贷,那这“不错的收入”也很快变成了入不敷出的现实。

表面上,这些看似“苦苦维持”的家庭被归类为B40——即全国家庭收入最低的40%阶层,理论上应享有各种政府补贴与援助。但奇怪的是,你会发现一些B40家庭不但能让孩子完全自费读大学,还换得起最新款的iPhone 16,日常消费一点也不手软。不是说穷人不能拥有尊严或享受生活,而是这些反差太过显眼,令人不得不质疑:这些家庭真的处于“低收入”状态吗?还是说,还有一些收入来源,并没有出现在任何申报表里?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M40群体——也就是中间收入层,收入高于B40但又未达高收入标准的家庭——正陷入一种更难以形容的“隐形困境”。他们太“富”而无缘补贴,太“穷”而难以负担中产生活的代价。他们上缴所得税、承担完整的教育与医疗成本,却发现自己成了政策里“没人看见的人”。物价飞涨、经济增长放缓,他们的日子正悄悄向下滑落,成为夹缝中的“沉默多数”。

更严重的是,这种资源配置上的极端倾斜,逐渐撕裂了社会的信任感。为什么同样负重前行,B40能获得一系列政策扶持,而M40却连一句慰问都等不到?难道他们的焦虑、压力和牺牲就不值得被看见?

真正公平的社会,不应是将资源一股脑地倾注在某一端,而是识别每一段社会阶梯上的需求差异,给出合理的回应。B40的确需要扶持,但M40也应有喘息的权利。适度的减税、精细化的生活补助,甚至是在教育贷款、医疗成本等方面给予M40更多参与资格,都是值得考量的方向。

国家的温度,往往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看起来还过得去”、却实则风雨飘摇的人。当我们只看得见最底层,却忽略了那些在边缘挣扎的中层,那些本应成为国家支柱的人,也可能一个个被推入脆弱的边缘。这个社会不需要更多标签,而需要更真实的理解与更全面的照顾。

上一则新闻拍戏拍到差点没命 女星:意识模糊无法呼吸
下一侧新闻猛撞倒住家白钢篱笆门 肇事车主现场留下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