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蜿蜒的砂拉越河畔,一座金顶建筑高高矗立,宛如一把张开的皇家雨伞。它不仅是古晋天际线上的视觉焦点,更是砂拉越政治演进的象征——砂拉越立法议会。这座大厦的意义早已超越其建筑本身,成为砂拉越150年议会制度传承的历史坐标,也是一部地方自主意识觉醒的缩影。

从布鲁克王朝的顾问会议,到地方代议的雏形

砂拉越议会的历史,可追溯至1867年。当时,第一任“白人拉者”詹姆斯·布鲁克设立了名为“最高理事会”(General Council)的机构,虽然还称不上现代意义上的议会,但已具备初步的行政协商功能。理事会成员多为政府官员、族群领袖和特定的华商代表,讨论议题涵盖土地、森林、税务及习俗法律等公共事务。

在当时以殖民统治为主流的亚洲背景中,砂拉越这一制度的出现,可说是地方治理的先声,也为日后议会制度的扎根提供基础。

英国殖民时期:迈向民主的缓步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砂拉越于1946年正式被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属直辖殖民地。“最高理事会”被废除,改由“立法局”(Council Negera)取而代之。初期该机构依旧以官派成员为主,但1956年首次引入民选议员,虽仍非全面代议制,已可视为地方民主的起点。

随着1961年马来西亚构想提出,砂拉越立法局成为讨论加入联邦问题的核心平台。1962年,立法局表决通过有条件加入马来西亚的议案,为砂拉越迈入新政治时代奠定基础。

加入马来西亚后:代议制度正式确立

1963年9月16日,砂拉越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一员。根据《砂拉越宪法》,该邦保留自身的立法议会,并享有在土地、森林、宗教及地方政府等事务上的自治权。真正的民主体制在1969年逐步落实,当年举行了砂拉越首次全面普选,选出48名州议员组成新的立法议会。

此后的半世纪间,议席数目随着人口增长与选区调整不断增加,截至2025年,砂拉越立法议会共有82个议席,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州级议会之一。1976年,议会正式采用马来文名称——Dewan Undangan Negeri Sarawak,象征其制度正式融入马来西亚的宪政体系之中。

自主浪潮下的议会角色重塑

进入21世纪,砂拉越议会的角色已不再局限于地方立法机构,而成为联邦结构内争取自主权的重要舞台。尤其是近年来,围绕《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MA63)而起的争议,使砂拉越对石油天然气收益分配、教育主权、碳交易市场地位等议题愈发重视,而这一切都需透过立法议会来进行审议与辩论。

在州政府推动本地油气公司(Petros)、发展绿色经济与碳交易机制的过程中,议会已成为实际博弈的前线,也强化了它在制度上的“主权性”。

一栋大厦,浓缩百年政治记忆

今日的砂拉越立法议会大厦,位于古晋河畔,于2009年正式启用。建筑采用金色穹顶,灵感源自“皇家雨伞”的设计意象,呼应砂拉越历史中布鲁克王朝的象征符号,也体现地方文化与权力象征的融合。

站在大厦高处远眺砂拉越河,人们不禁会联想到这条河所见证的种种:从王朝政权的权杖交替,到英殖民的制度移植,再到马来西亚联邦体制中的身份协商。

一场未完的政治旅程

从1867年的行政会议,到2025年拥有82名民选议员的州议会,砂拉越的议会制度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它从未间断,一直在政治变迁中逐步转型、重构、强化。

它既是制度的象征,也是人民意志的代言。它记录了砂拉越从他治走向自治的努力,也将持续扮演这片土地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桥梁。

这是一段尚未完结的政治旅程,而砂拉越立法议会,正是这段历史中最沉稳的见证者,也是未来自主愿景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上一则新闻旧电表盖被指“有问题” 古晋华裔男被追讨RM9300
下一侧新闻18岁男收到“爸爸买房”礼物 竟背6位数债务遭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