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婆罗洲砂拉越,一场围绕“水”的竞赛正悄然展开。巴贡、木胶、巴类和峇丹艾四大水坝改变了地貌,也成为砂经济版图上的“基础骨架”。
能源洪流撑起工业雄心
这四座水坝是再生能源走廊(SCORE)的核心动力。政府以廉价、稳定的电力吸引铝冶炼、硅材、化工、数据中心等高耗能产业——
- 巴贡 (2,400 MW):东南亚最大水电站,SCORE 的主干;
- 木胶 (944 MW):为三马拉祖工业园供电,中、日资本已进驻;
- 巴类 (1,285 MW):在建,预期撑起第二轮扩张;
- 峇丹艾 (108 MW):虽最小,却为砂州迈向能源自主立下里程碑。
如今,三马拉祖工业园电价仅半岛一半,成为吸金王牌;砂政府借 Sarawak Energy Berhad 完成发供电控股,财政自主性随之提高。
财务支点还是债务重担?
2024 年,电力相关税收与回报已占砂州财政超 20%,逐渐摆脱对联邦拨款的依赖。然而,仅巴贡与巴类就耗资近 150 亿令吉,连同电网、迁置与配套,总投入估逾 300 亿令吉。若工业扩张赶不上产能,过剩电力或成财政包袱,“电力泡沫”已在政策圈低声酝酿。
绿色招牌或“绿色遮羞布”?
砂拉越喊出 2030 年再生能源占比 70%,进军氢能、碳交易,把水电包装成绿色基石。但环保组织指出,大坝淹没大片雨林,释放温室气体、冲击渔业;在全球愈加注重“正义转型”之际,砂州水电能否永保“绿色通行证”仍是疑问。
脊梁亦有裂缝
四大水坝确实为砂拉越提供能源独立、产业筹码和财政支撑,却同时背负巨额债务、生态与社会公正的疑难杂症。未来十年,砂拉越仍将沿着能源驱动道路前行——这些大坝究竟是托举经济的坚骨,还是无形的重担?答案仍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