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的政坛生态中,火箭与马华之间的恩怨情仇已缠斗数十载,往昔的唇枪舌剑,如今早已演化为一场全武行式的“中文媒体大乱斗”。网红、时评人、政客、酸民,无不纷纷下场献技,刀光剑影中,各显神通。一时间,政治评论区不再是舆论场,而像极了一场用键盘敲打出来的戏台,人人争当头牌,一招猴子偷桃、一式太极推锅,好不热闹。
导火线,竟是一张大马教育文凭中的“A-”。教育部在压力下仓皇退缩,马华因为“喊得最大声”被民间归功为“逼退始祖”,于是“谢谢马华”这四字,迅速在社交平台刷屏成梗,成了火箭新闻下方的指定嘲讽用语。这种冷嘲热讽的盛况,竟可与当年倒马前后网民如何撕咬马华如出一辙。
火箭,这个曾被视为华社希望的旗帜,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走完了马华六十年的失望曲线。今天的辱骂,不再只针对沉默寡言的马华,连“火贱粉”这个新词也堂而皇之贴在支持者脸上。讽刺的是,马华只当了区区三年反对党,便让人们回头觉得它居然“干得比火箭好”。于是有人半真半假地呼吁:反对党就该由马华来当,别换了!
然而,这场喧嚣混战的最大输家,不是火箭,不是马华,而是华社自己。族群被撕裂成泾渭分明的两派,舆论彻底极化,一边骂“马华狗”,一边咬“火箭走狗”。理性发言者只要稍有不同意见,就被打上敌营烙印,华人政治,沦为情绪投射场。
吊诡的是,火箭与马华虽同在“昌明政府”的华丽招牌下,互斗不休;而安华、扎夫鲁、法丽娜等政府要员却坐壁上观,既不协调也不制止,仿佛“群众内讧”本就是剧本的一环。教育不公、改革跳票、SST扩大等争议,明明根源在中央、在制度,却被成功甩锅给火箭一党。这一套打法,正是当年火箭对马华惯用的战术,如今轮到自己尝尝苦果。
更高明的是,如果安华在关键时刻以“听取民意”的姿态出现,顺水推舟来个U转,一副“人民代言人”的模样,那些骂火箭骂到口干舌燥的群众,或许还真会鼓掌叫好,而忘了始作俑者是谁。火箭若继续把责任往马华身上丢,无异于玩火自焚;毕竟,人民愤怒的方向,永远会找寻最容易打的目标。
大学录取不公,不是今天的问题,是前朝遗毒。但不论马华当年如何委屈扮演“好人中的坏人”角色,火箭今日若只懂推诿逃避,也不过是“旧剧重演,换脸不换本”。要是真有为民之志,双方理应暂放恩怨,合力向安华施压,彻底改革大学招生制度,拔除这个年年发作的毒瘤。
否则今天A-不算数,明天可能华文不算数,后天或许非穆斯林学额必须让贤——这种“制度性剥夺”,巫统政客早已玩得炉火纯青,而火箭与马华只不过是配合演出的陪衬角色。
巫统继承英殖民“分而治之”的遗产,用族群议题分化华社,驾轻就熟。如今一众华裔政客自陷纷争,正中掌权者下怀。2018年一票翻盘的关键选民力量,已经被拖入了舆论泥潭。当年喊着“换政府救国家”的呼声,如今竟成为互骂“你是狗”的嘲讽。
更令人唏嘘的是,过去尚有董教总、华团长辈在关键时刻发声维稳;今日的民间领袖却沉迷内斗,沦为分裂工具。600万华人,竟找不出一个能安抚群情、带领前行的中坚力量。
我们是否终将沦为另一个台湾?一个蓝绿撕裂、全民互骂、理性声音被情绪湮没的国家?若火箭与马华只想争权争话语,不愿并肩反抗体制不公,那么他们终将一起被历史写进“撕裂华社的罪人”一栏。
当然,或许我们仍可以做个白日梦。某天,魏家祥与陆兆福茶余饭后一笑泯恩仇,携手走进教育部,与安华拍桌子说:孩子的未来,不准你们再玩!那一刻,华社或许会落泪。不是感动,是震惊:原来你们也还有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