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让孩子勉强自己去迎合他人,不如选择让他人稍感尴尬。特别是当一些热情的亲戚或朋友看到宝宝时,常常会迫不及待地伸出双手,“来来,让阿姨亲一下”、“哎哟,越来越可爱了,给我抱一抱”、“只是一下下而已嘛……”

许多时候,我们碍于面子或怕场面尴尬,便默许了这样的请求。然而,宝宝一被抱起就嚎啕大哭,或是不断回头看着父母,脸上写满委屈,有时甚至欲哭无泪,那种画面,叫人心疼。

如果碰上这样的情形,爸妈最重要的反应,是立刻把孩子接回来。

可以先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哎呀,这么快就想妈咪啦?”这句话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场氛围的尴尬。接着再温柔地对孩子说:“来,妈咪抱你,妈咪会保护你。” 透过这番话,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他坚强的后盾。

孩子需要知道,他有权表达“不喜欢”,他的情绪和感受是被接纳和尊重的。他可以拒绝,即使那是别人的好意。我们希望从小就培养他内在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可以说“不”,不需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相反地,如果大人一边看着孩子哭泣,一边劝说:“就抱一下下而已啦”、“阿姨很疼你的喔”、“你看叔叔还送你礼物呢”,那孩子可能会慢慢学会:只要对方“喜欢”,自己就得配合。久而久之,可能就变成了:“反正你喜欢,就让你抱一下咯”、“人家送我东西,就让他亲一下啦”,这样的念头听起来令人担忧。

要知道,一颗小小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孩子从小被教导如何表达与界限,决定了他未来是否有勇气说“不”。今天那个33岁不敢拒绝别人、23岁无法表达情绪、13岁害怕提出意见的人,很可能正是从3岁时起,就不被允许说出“我不喜欢”。

所以,请坚定地保护孩子的感受。如果他不想被谁抱,就尊重他。哪怕因此让亲戚尴尬、让场面冷下来,也比他长大后,为了取悦别人而不断牺牲自己来得好。

别忘了,这样的理念也需要伴侣一同支持。最好能在日常达成共识,在必要时刻,一个眼神就足以明白彼此的意思,一起守护孩子的界限与尊严。

上一则新闻大马接连发生老师猝死 教育体系的沉默危机
下一侧新闻中国与美国的军力差多远?专家:公牛与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