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普通的叉烧面,端在没有冷气、没有风扇、只靠自然风的老咖啡店里,售价九令吉五角。最低薪资勉强糊口,扣除房贷车贷,这样的面,一个月又能吃上几次?

一张面包的图片飞进讯息框,价格上涨近一成,几毛钱的幅度,看似微小,却在四口之家每日早餐中累积成实质压力。薪资增幅不到3%,生活成本却节节攀升。

菜价飙涨,进口物价因货币贬值而抬头,通胀早已不再是新闻,而是生活。高通膨时代再也回不了头,成为了常态。连面包都成奢侈,生计与经济承压,早已无需多言。

通胀之下,货币价值缩水,购买力骤减;收入若跟不上物价,只是变相减薪。疫情后余波未散,能获得5%调薪,已属幸运。

最有感的,是基层群众。物价飞涨形成惯性,涨了就不会回调。面粉降价,面包价格不动如山;餐饮涨价,回调无望。此波通胀成形,回不去了。

无处可逃、难以掌控,只能顺势调整。利率上调使贷款负担加重,若有能力,应优先清偿部分债务,避免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中产与低收入者受创最深。薪资多用于民生开支,通膨等同于压缩可支配收入。开源节流之外,增加收入来源为上策。副业、网卖、自我投资,让收入不只单线,现金流更稳健。

风险管理不可忽视。为省支出而停保,实属短视。意外与疾病无从预测,高额医疗费与收入中断随时可能摧毁储蓄。保险,是用最小代价换取底线保障的工具。

在高通胀时代,储蓄意识更显重要。节制消费、优化预算、练习消费降级,在不牺牲生活品质的前提下,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生活方式。

通膨虽猛,只要观念端正、准备周全,未雨绸缪,就能在巨浪中稳住方向,于压力下活出更强的版本。

上一则新闻人民不需要感谢 只想知道你当年去了哪里
下一侧新闻大马人7月生活大变天 每一分钱都在“被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