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税收局近日宣布,营业额不超过50万令吉的商家将暂时豁免落实电子发票;而年营业额介于100万至500万令吉的业者,其实施日期展延至明年1月1日;至于低于100万令吉者,则可延后至明年7月1日开始执行。这一消息一出,立即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
不少商家在留言中直言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赶在原定时限内合规,早已自掏腰包升级系统、参与培训、聘请顾问,耗资不菲,如今却发现所谓“如期推行”只是场空谈。许多小型企业甚至因怕被罚款,不惜牺牲现金流来购置软硬件、更换会计系统或聘请外包团队。岂料政府一句“展延”,所有准备瞬间打水漂。
部分商家更调侃,若政府也需为政策失误“缴罚单”,或许当局就不会如此轻率地更改已订下的规则。这种愤怒虽带情绪,却道尽基层企业长期以来的挫败与无力。
频繁变卦,削弱政府公信力
政策调整本应是民主治理的一部分,若能回应民意,理应值得肯定。但电子发票的推行却反复朝令夕改、沟通失准,令商界信心受挫。更有商家质疑,当初设下的时程是否经过严谨评估?政府是否真正了解微型与中小企业在转型中的技术门槛、人力负担与成本限制?
若基础建设未完善、培训不到位、配套不齐全,改革即使出发点再好,也容易沦为纸上谈兵,最终造成资源浪费与基层反弹。
改革初衷值得肯定,执行方式却暴露系统性盲点
电子发票的推动本意在于提升税务透明度,响应全球数码征税趋势。然而,改革的前提应是“人民能跟上”,而非政府单方面设定节奏。许多由年长者经营的小本生意,如茶室、夜市摊、杂货店等,在操作系统、上传资料等方面都面临巨大障碍,甚至有人因此提早退休或被迫结业。
这类情况,是否违背了原本希望“协助中小商家数码转型”的政策目标?改革成效不应以“覆盖范围”衡量,而应真正提升效率、公平与参与度。
政策制定需更前瞻与务实
改革不能靠“事后补救”,更不能将成本全盘转嫁给商家。若政府真心希望推动电子发票,理应在初期建立弹性机制,如:
- 设定技术适应性评估标准,分阶段逐步落实
- 提供简化版本系统,特别为微型业者设计
- 设立培训援助计划,并给予补贴
- 建立与商家沟通反馈的常态机制
以便确保改革措施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贴地前行,兼顾效率与同理心。
稳定政策环境才能重建信任
每一次政策朝令夕改,都会侵蚀政府的改革信用。当商家对政策不再抱有预期、对制度失去耐性,整个营商环境也将陷入“先推后改、先乱后稳”的恶性循环。
电子发票是一项值得推动的转型工程,但它更需要一套有温度、有节奏、有沟通的实施路径。这次教训必须铭记:真正成功的改革,不是看推得多快,而是看有多少人能真正跟上、安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