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是一种带有魔力的记忆密码。
香港人喝奶茶,非“丝袜奶茶”不可,那是一种从童年到成年的情感延续;而马来西亚人,心中真正的奶茶,必须是teh tarik,泡沫丰富、香浓滑顺,才算对味。我曾经疯狂迷恋大马的炸鸡版本——那种酥脆香辣、咬下去还有肉汁的感觉,是台湾炸鸡那种偏干口感无法比拟的。每次回大学前,我都坚持要在吉隆坡国际机场吃上一份炸鸡,那才有回家的仪式感。即使之后在旅途中也吃过新加坡、柬埔寨的炸鸡,各有风味,却始终难以取代那段在机场边吃边回望故乡的感动。
看港片,总会勾起对香港的思念。而说到香港的味道,我最念念不忘的是云吞面。食家蔡澜曾说“全世界最好吃的云吞面在香港”,我深以为然。在马来西亚,我常吃“云吞面煮水”——也就是汤面版的云吞面,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家中尝试复制,却终究煮不出那股港味。后来在网络访谈中得知,原来真正的港式云吞面,汤底必须用大地鱼熬制,面条的保存方式更因应气候而异,湿度与温度都会影响口感,这其中的讲究,简直是一门学问。
当然,马来西亚的干捞云吞面也有它诱人的地方,那种又甜又咸、油香四溢的滋味令人欲罢不能。只是,随着年纪增长,开始学会克制,重口味的食物吃少了,也渐渐改点“煮水云吞面”配上一杯无糖咖啡。甜腻的叉烧不再是诱惑,反而是简单温和的味道更令人安心。
说起糖,想起电影《红豆》。任达华与邓丽欣在片中反复提及“红豆沙”,那种甜品似乎有一种跨越时间的温柔诱惑。虽然我已习惯戒糖,但偶尔也会想尝一口,心想着大不了游个泳把糖分消耗掉。电影不仅讲糖水,也讲老店的命运——如何在旧区重建的巨浪中慢慢消失。那份“消失的味道”,令人鼻酸。
其实,这样的故事并不只发生在银幕上。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地区,这几年租金节节上升,压得许多老店喘不过气来。还没计算涨价的食材与运输成本,单是维持一家店面生存,已是高难度挑战。于是物价涨了,外食贵了,份量似乎也缩水了,一顿饭吃下来,两人点得像三、四人份,钱包先瘦一圈。
也难怪越来越多人回归厨房,一方面省钱,一方面也想在锅碗瓢盆中找回记忆中的味道。
对我来说,那道承载记忆的味道,是福建面。虽然我煮得不够地道、味道始终差那一点点,但这段“自煮人生”让我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就算煮不出童年的味道,也不打算放弃,因为味觉从来不只是味道,它还连接着回忆、情感,和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