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迁日益加剧,大马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酷热高压”考验。炎热的气候与频繁的闷热雨季轮番来袭,不只是令人感到疲惫难耐,更酝酿出一场静悄悄的健康风暴。
据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生张家玄指出,在这类高温环境下,许多民众对“中暑”仍存有误解,认为只要躲进室内或避免暴晒便无大碍,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单纯。
中暑不是简单出汗那么轻松
中暑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生理过程,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热痉挛”,是身体发出警讯的先兆;紧接着是“热衰竭”,表现为虚弱、头晕与呕吐;若未及早处理,最严重的“热射病”则可能导致体温骤升至40°C以上,引发意识模糊、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令人震惊的是,中暑并非只发生在户外烈日下。长时间在不通风、高湿度的室内环境中,尤其是在不开窗的冷气房、车内,人体同样可能因散热不良而陷入危险。
冷气房不代表安全地带
现代人仰赖空调降温,然而剧烈的冷热交替却反倒削弱身体免疫力。张医生指出,当人从长时间冷气房走入高温环境时,体内调节机制容易失衡,轻则感冒、重则中暑。
他建议,空调温度应维持在22°C至26°C,避免室内外温差超过7°C;睡眠时也应避免冷气直吹,尤其是脚部与腹背区域,以防寒邪入体。
高温杀手不止中暑:肠胃病与登革热一并爆发
酷热天气还促使细菌滋生与蚊虫孳生,成为肠道疾病与登革热的温床。研究显示,气温每上升1°C,霍乱感染率可跃升3.5倍。加之频繁降雨,积水成为黑斑蚊的繁殖场,令登革热病例连月攀升。
民众一旦忽视厨房卫生、食物保存,或未及时清理户外积水容器,无异于为病菌与病毒铺设了高速通道。
“喝冰水降温”是否安全?中西观点各异
面对此类高温,不少人倾向冰水、冰饮解暑。西医观点认为,若身体健康,适量饮用冰水无碍。但中医则提醒,频繁摄取生冷饮品可能损伤脾胃,影响消化,尤其对体质虚寒者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张医生建议,补水应以常温水或含电解质饮品为主,避免高糖、含咖啡因或酒精类饮料。食疗方面,绿豆汤、西瓜、菊花茶、薏米水等传统清热祛湿饮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降温并增强体质。
高温时代的健康新常态:全民需提升风险意识
面对连年飙升的气温与极端天气成为常态,公共健康防线也必须与时俱进。无论是家庭日常生活、校园活动,或是职场劳工安全,都需要更清晰的“高温应对机制”,从个人防护到政府教育层面。
最重要的,是全民对“高温不是小事”的意识觉醒。中暑不是懒惰的代名词,热射病不是罕见案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面对的现实危机。
唯有在了解风险、主动预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这场看不见的高温战争中,赢得一丝清凉的喘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