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再次登上排行榜,这回是“东南亚家庭食品开销最高”。根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USDA)的数据,大马人平均每年在家庭食品上的花费为1940美元,甚至高于新加坡。

对一般民众而言,这样的排名并不光彩,但从数据深究,并不如表面那般可怕。首先,家庭食品开销较高,并不必然等同于生活压力大。

Advertisement

以柬埔寨为例,全年家庭食品支出仅898美元,不及大马一半,但其国民收入也明显较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大马人均GDP是柬埔寨的4.6倍。

换言之,虽然大马人的食品支出较高,但仅占消费总额的约26%,而柬埔寨则超过40%。这说明大马人花得多,但赚得更多。

再看其他国家,USDA数据显示,美、英、澳及多数欧洲国家的家庭食品年支出普遍超过2400美元;而年支出低于500美元的国家,多属中低收入国,如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及寮国等。这表明,支出少或反映物价便宜,但也可能是收入低、必须压缩基本开销所致。

世界银行将大马列为中高收入、正迈向高收入的国家。在东南亚区域中,家庭食品支出较高的现象,某种程度也体现了国民基本温饱已获保障。

有趣的是,新加坡作为高收入国家,在榜单中竟低于大马,或许令部分人感到意外。可能有人会联想到,新加坡人工资高,且外食经济实惠。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USDA的统计仅涵盖家庭食品支出,不包括外出用餐开销,因此并不适用于比较餐馆价格。

若看食品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新加坡家庭食品支出仅占约7%。根据卡扎纳研究院(KRI)的数据,大马人有52%的食品预算用于家中烹饪,新加坡则仅为32%。显示大马人较常自己下厨,因此家庭食品支出也较高。

整体而言,USDA报告仅呈现各国家庭食品开销的相对高低,未进行购买力调整,难以准确反映各地实际食品价格。

举例来说,《经济学人》的“巨无霸指数”提供跨国物价对比的参考工具。大马汉堡价格为2.86美元,低于越南(3.01)、泰国(3.79)及新加坡(4.97)。从这一角度看,大马物价其实不算高,“花得多”不代表“贵”。

无论如何,家庭食品作为民生基本需求,其供应稳定与价格合理,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要务。过去五年间,疫情及地缘冲突扰乱全球供应链,粮食安全议题愈加重要。

在粮价上涨的压力下,政府曾施行补贴与价格控制以维稳物价。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看,补贴虽可短期抑价,却难以持久;顶价制度虽能暂缓涨价,但也可能抑制生产与供应,导致市场短缺。

KRI数据显示,大马在2011至2021年间的食品进口额翻倍,显示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上升。

反观越南,自1995年至2018年,食品出口增长逾15倍,成功转型为农业出口大国。相比之下,大马在农业发展与粮食自给方面,仍有进步空间。

在保护主义趋势加剧的当下,各国愈加重视本国利益。因此,提升本地农业产能与自给能力,已成为确保长远粮食供应安全的关键路径。

上一则新闻病发司机连环撞 华裔女一度以为撞后逃
下一侧新闻中国稀土磁铁短缺 美国车厂恐数周内被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