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直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尤其是高等教育,曾被视为跨越阶级、实现社会流动的关键途径。然而,《“Gaji Cukup Makan”经济》报告却撕开了这一信念的表面光鲜,揭示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实:文凭不再意味着高薪,反而可能让中低收入家庭陷入“读书越多、负担越重”的困局。

报告指出,虽然大马毕业生就业率看似乐观,超过80%,但这掩盖了更深层的问题:多数就业岗位并非优质职位,许多毕业生被迫接受与所学无关、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这种“高学历、低技能”的错位现象,不仅使得大学教育投资回报严重缩水,也逐渐耗尽年轻人对未来的希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现象正在固化为结构性问题。薪资低导致毕业生难以储蓄、进修或创业,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不愿投资在职培训,而高校则继续沿用“量产型”教学模式,输出一批又一批脱离市场实际的毕业生。结果,整个劳动市场陷入“学历通胀、技能贬值、薪资停滞”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博士送外卖、硕士从事低技能工种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并非个别现象,而是高等教育与现实脱节的集中体现。2023年,大马共有574万毕业生,比上一年增长4.2%。其中逾三分之二进入技术类职业领域,如工程、医疗、资讯科技与网络安全等。但大马就业市场是否具备足够岗位,能提供与他们学历水平、技能与期望薪酬相匹配的“毕业生职位”?

2024年数据指出,仅43.4%的毕业生找到了与技能相符的工作,而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则显示,今年首季多达35.7%的毕业生所从事工作与其学历不符,反映出明显的技能错配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缺乏雇主所需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术,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与行业紧密对接,推动课程内容改革,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同步。微证书(Micro-credentials)或成破局之道——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短期、高效、针对性强的课程,优先培养如半导体制造等关键行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不仅能提升毕业生的就职匹配度,也增强他们应对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国家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零工经济与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也让部分年轻人放弃继续升学,转而投身更具即时回报的领域。而高昂的学费与不确定的就业回报,让许多低收入家庭开始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教育失去“向上通道”的作用,不仅使个人前途受限,也将严重制约国家整体发展潜力。

教育的意义固然不应局限于薪资回报,但在生活成本高涨、薪资停滞的大背景下,若读书不能改善基本生计,有多少人还会义无反顾投入时间与金钱寒窗十年?

“Gaji Cukup Makan”不只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高等教育体制的结构性问题,提醒我们必须尽快进行系统性改革,以免整个社会的希望之梯沦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上一则新闻女星10天前才办婚礼 老公遭揭是“千万诈欺犯”
下一侧新闻力压杨幂和赵丽颖 Angelababy生图被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