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大马年轻人来说,“月光族”已不是选择,而是现实。薪水不到3000令吉,不只储蓄困难,连活下去都得精打细算。
根据一份名为《薪资足以糊口》的经济报告指出,大马城乡年轻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但无论在哪,多数年轻人都面对同一个问题——低薪难撑高物价的生活。
24岁的诺莎兹丽纳是雪兰莪莎阿南的职场新鲜人,投入职场9个月。她说,如果每月能存下200令吉,就算万幸了。
“200令吉能存下就很轻松了,”她苦笑着说。
她的月薪介于2000至3000令吉之间,要应付基本生活开销、电话费、汇钱给父母、交通费,还有巴生谷地区昂贵的饮食消费,几乎没有喘息空间。
“我的工作需要到处跑,如果不控管支出,月底常常只剩‘空气’。”
她坦言,薪资涨幅微乎其微,根本追不上城市生活成本。除了担忧工资,她也担心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职涯初期的债务陷阱。
“我还单身,没家庭负担,现在是打好储蓄基础的关键时期。但要坚持自律真的很难。”
而另一边,来自吉兰丹的24岁年轻人阿玛菲特里则相对“幸运”些。他在家乡丹那美拉工作,月薪虽仅有1200令吉,但因离家近省下房租和交通费。
“我去年12月毕业,工作到现在才4个月,钱不多,但还能勉强应付日常和帮补兄弟姐妹。”
他表示,每月发薪日就会分配好钱:一部分储蓄,一部分家用,还有一部分投进社群储蓄基金,其余才用来生活。
“住乡村有生活成本优势,但我不想因此变得安于现状,我还是想为未来多存点。”
报告指出,我国多达65%的学士毕业生月薪低于3000令吉,其中许多人从事半技能或低技能的工作。这不仅压低了高等教育的回报价值,也使社会流动性受限。
为此,报告呼吁政府与业界展开改革,包括:
- 评估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是否匹配
- 推动产业现代化、创造高薪岗位
- 提升职场技能配对精准度,打破年轻人被困“低薪循环”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