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州政府宣布将于明年起全面禁止电子烟销售,引发业界强烈反弹。对于不少在本地深耕多年的业者来说,这项禁令不仅来得太突然,更形同当头棒喝,迫使他们在短短7个月内清货、转型,甚至关闭门店。
在双溪大年经营6家电子烟店的黄先生表示,他从2015年开始投入这一行业,积累多年经验与顾客群。今年他决定扩大版图,陆续再开设3家新店,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装潢与进货。但如今这些新店尚未正式站稳脚步,就面临即将关门的窘境。
“现在每家店都有大量库存,加起来超过一百万令吉。要在7个月内全部清完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还得同时安排员工去向、寻找其他出路,转型压力极大。”
黄先生透露,他唯一可行的选项,是将存货转移至其他未实施禁令的州属销售,甚至考虑迁移业务。但他直言,这种仓促的应对方式,只是权宜之计,根本无法弥补损失。
“我们这些开店的年轻人,多数是靠自己白手起家,甚至贷款创业的。现在生意还没回本、贷款还未偿清,政策一出就得歇业,那这些债务由谁来承担?”
他指出,政府此番禁止电子烟的理由,是因市面上出现掺杂毒品的产品,但问题的根源应在“毒品”本身,而不是电子烟。
“真正应该严打的是非法添加毒品的制造和销售渠道,而不是对整个产业一刀切。”
据他估计,吉打州目前活跃的电子烟相关业者包括零售、批发和制造,至少有两三百家,一旦全面禁止,恐引发连锁式经济冲击。
黄先生呼吁州政府重新审视该政策,给予更长的缓冲期,或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例如严格执照制度、加重非法添加成分的处罚,而不是全盘禁止,让守法业者也一并受罚。
“如果政策可以改为加强监管而不是全面封杀,我们愿意配合。但现在这样下去,只会逼得我们这些合法商家走投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