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来西亚社区药剂行业陷入严重的价格战,这不仅冲击了药剂行的营运,也削弱了药剂师的专业价值。然而,这并非马来西亚独有的现象。美国两大连锁药剂行CVS和Walgreens同样受到激烈竞争和电商(如亚马逊)崛起的挤压,纷纷关闭门店以降低成本。

根据2020年发表在医学期刊《Cureus》的一项研究,超过八成马来西亚社区药剂师表示,激烈的价格战已侵蚀药剂师的专业定位,使他们被迫以低价吸引顾客,而难以专注于提供专业的用药咨询服务。同时,87%的受访者指出,价格战使得药剂师被视为“商人”,进一步损害行业形象。

Advertisement

另一篇发表于《SAGE》期刊的研究则指出,药剂师普遍认为,制药公司透过不公平的奖金制度和回扣,优待医生而非药剂行,加剧了价格竞争。此外,尽管《2010年竞争法令》早已实施,但由于执法松懈,不公平竞争依旧普遍存在。

目前,政府尚未对处方药价格设定统一标准,导致各药剂行自行定价,药价差异悬殊。这种自由定价机制,加剧了市场乱象。

此外,连锁药剂行与独立药剂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由于行业缺乏准入限制,资本迅速涌入,特别是在城市地区,药剂行数量远超市场需求,形成恶性竞争。研究指出,城市药剂行的人口服务比约为1:3000至1:5000,而乡区则为1:9000至1:13000,显示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目前,马来西亚前十大连锁药剂行已占全国社区药剂行的四分之一,并雇佣了三分之一的注册药剂师。这些连锁品牌凭借规模优势大打价格战,压迫小型独立药剂行纷纷降价,甚至被迫关门,市场逐渐呈现高度集中化趋势。

药剂行数量的迅速增长也加剧了市场竞争。2021年国内登记的社区药剂师为5271人,至2023年已增至约7000人,增长速度迅猛,超出市场可持续负荷。

在监管方面,德国的药剂行业制度值得借鉴。德国对处方药实行全国统一定价,药剂行可在进货价基础上加3%附加费,并收取每包装8.35欧元的固定服务费。至于非处方药,自2004年起价格自由化,但据研究,仅有少部分药剂行对其定价进行调整,药价波动极小。这一双轨制度兼顾药剂行盈利与消费者利益,成效显著。

德国在药剂行业设立严格门槛,也是一大亮点。只有持有药剂师执照者可开设药剂行,且每名药剂师最多只能经营一家主药剂行和三家分店,所有分店必须集中在同一地区。这种制度有效防止大型资本操控市场,维持药剂行业的专业主导权。德国社区药剂行的人口服务比约为1:4762,低于欧洲平均的1:3125,显示其药剂行分布更合理、资源更均衡。

要摆脱价格战的困局,马来西亚应参考德国经验,进行制度性改革:

首先,政府应为处方药制定全国统一的定价标准,非处方药则可采用“成本加成”模式,明确加价幅度与利润空间,确保药剂行有基本盈利,同时防止恶性削价。

其次,应确立“药剂行与人口比例”制度,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合理控制药剂行数量,并限制每位药剂师在特定区域只能开设一定数量的药剂行,以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

第三,建议立法规定,社区药剂行的多数股权必须由注册药剂师持有,以保障药剂师在经营层的主导权。同时允许非药剂师投资者参与,但不应影响专业决策,确保行业以医疗服务为核心,而非单纯商业操作。

综上,马来西亚社区药剂行业的价格战已构成系统性风险,若不及时改革,将进一步削弱药剂师专业地位并危及民众用药安全。借镜德国模式并结合本地实际,推动有序监管与制度建设,不仅有助于恢复行业秩序,也将提升药剂行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功能与价值。

上一则新闻拒绝搭车“觉得自己还行” 78岁董事长暴冲酿车祸
下一侧新闻SPM考到10A/A+还是被拒 学生多年努力和付出被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