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至 2014 年间,深圳少年宋辰(化名)在亲叔叔宋金宇家中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光。从 10 岁起,他便频繁遭到叔叔的猥亵与性侵 —— 对方以 “男生之间的交流” 为借口,每次侵害长达 2 小时,从抚摸身体到强迫自慰,让年幼的宋辰在恐惧与困惑中逐渐封闭自我。这段持续 7 年的伤害,成为他此后 18 年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沉默的代价:家庭冷漠比侵害更刺骨
2016 年,19 岁的宋辰首次向家人透露被侵害的事实,换来的却是爷爷的严厉训斥:”家丑不可外扬,街坊邻居知道了全家都抬不起头!” 父亲宋海江更是态度冷漠,认为 “都是小事,别折腾了”。唯一支持他的只有大 4 岁的姐姐宋欣,而其他亲戚甚至质问他:”为什么不拒绝,还继续去给他搞?” 这种来自至亲的二次伤害,让宋辰陷入更深的自我怀疑,他断绝社交、辍学在家,每天靠 “死命撑着” 才能活下去。
心理医生诊断显示,他已患上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45 次心理咨询中,他多次提到 “想自杀”” 想杀了父亲 “。姐姐宋欣哭着回忆:”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怕他突然消失,他眼神里全是绝望。”
艰难的维权:从 “不懂拒绝” 到司法觉醒
2022 年,在姐姐的鼓励下,宋辰终于鼓起勇气报警。但加害者宋金宇却在法庭上百般抵赖:”我只是帮他自慰,这是男性之间的正常互动,性交才算性侵。” 甚至反问:”他当时没说不愿意,怎么能算侵犯?” 对此,宋欣愤怒反驳:”一个未成年人根本不懂什么是性同意!你作为成年人却利用职权之便犯罪!”
案件审理期间,宋辰一家的态度成为最大阻碍:爷爷和姑姑坚持 “家丑不可外扬”,拒绝配合取证;父亲始终保持沉默。由于侵害发生在多年前,物证缺失,全案只能依赖受害者陈述和间接证据。2024 年一审中,深圳市宝安区法院以猥亵儿童罪判处宋金宇 4 年 6 个月有期徒刑。宋金宇不服上诉,2025 年 2 月深圳中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迟到的正义:伤口愈合仍需社会支持
如今,宋辰已搬离原生家庭,在朋友帮助下打零工维持生计。虽然司法判决还了他公道,但心理创伤远未抚平。心理咨询师指出:”这类案件中,受害者最需要的不仅是法律支持,更是家庭系统的接纳与社会偏见的消除。许多人因 ‘ 羞耻感 ‘ 选择沉默,导致加害者长期逍遥法外。”
此案也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深层问题:
- 家庭监护失职:父母对子女异常行为缺乏关注,将 “面子” 凌驾于孩子权益之上
- 性教育缺失:加害者竟以 “老师没教过性边界” 为借口狡辩,反映出成年人对儿童性权利的认知盲区
- 司法取证困境:多年后报案常面临证据灭失问题,需建立更完善的未成年被害人保护机制
正如姐姐宋欣在庭审后所说:”希望弟弟的遭遇能让更多人意识到,沉默不是保护,而是对罪恶的纵容。那些说 ‘ 时间会冲淡伤痛 ‘ 的人,根本不知道伤疤会在心里溃烂多久。” 目前,深圳当地公益组织已介入为宋辰提供长期心理援助和就业支持,这个曾被至亲伤害的年轻人,正在努力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