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民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次有关旅游保险的亲身经验,没想到引起不少共鸣,也发现原来很多人对旅游保险其实有不少误解。既然如此,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在旅行中可能关键救命的“风险转移工具”。

在马来西亚,旅游保险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保障人的“医药及意外保障”
这类保障涵盖意外伤害、身故、残疾、突发疾病、紧急医疗、后送服务等,也就是如果人在旅途中出现任何健康或生命上的问题,这类保险能提供协助与赔偿。

二、保障行程的“旅游不便保障”
像是航班延误、行李遗失、证件遗失、旅程取消或中断等常见的旅行小插曲,属于这一类保障。

两者哪种更关键?毫无疑问是前者。因为行李丢失、班机误点这些虽令人恼火,但金钱损失通常有限,赔偿金额最多也就几百到几千令吉不等。然而,若是在海外突发重病或遭遇意外,医疗费用可能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令吉,经济负担才是真正的“重灾区”。

那如果你已经有覆盖国际医疗的医药保险(也就是俗称的“医药卡”),是否还需要购买旅游保险?我的建议是——依然值得购买。理由如下:

一、紧急后送未必涵盖在医药保险中

很多医药保险虽然可以报销住院费用,但像直升机救援、医疗转送这些高昂费用往往不在保障范围内。例如在山区受伤需动用空中医疗后送,这类费用可能高达数万令吉,若自费支付,绝对是笔不小的开销。但多数旅游保险恰好包含此类紧急救助服务。

二、特定高风险活动未必在原保险范围内

若你的旅程包括潜水、滑雪、登山、丛林探险等较高风险活动,一般医药保险很可能排除这类责任。而部分旅游保险产品则会提供针对性保障,只要在投保时清楚申报即可。例如我自己出国潜水前,都会特别加保覆盖潜水项目的旅游险。

三、旅游保险索赔流程更简单

以海外就医后的费用索赔为例,旅游保险一般只需出示医生证明、账单与收据,回国后便能轻松申请理赔。而医药保险可能需提前联系保险公司获取授权,有时在紧急情况下会耽误就医时机,也增加了心理压力。

另外,也有朋友以为用某些信用卡订机票或酒店,附送的“免费旅游保险”就足够了。听起来诱人,但得小心查看条款。多数信用卡附送的旅游保险其实只包括“旅游不便”部分,例如航班延误、行李遗失等。至于医疗保障,多半只在身故或严重残疾时才生效,也就是说,“非死未残”的治疗费用基本不赔。

同样的,当你在航空公司官网订票时,系统常会问你是否加购保险,那些几令吉的超低价保障,往往也只做到表面工夫。如果不点开条款细看,可能根本无法保障真正需要的部分。

最后一个常见问题:在哪里买旅游保险最划算?专家的建议是直接在线上购买。价格通常比透过保险代理便宜约25%,而且程序并不复杂。现今多数保险公司网站或应用程式都提供清晰的投保步骤和电子理赔服务,自助操作已成为主流。

总结一句话:旅游保险不是“随便买买”就可以,而是应该认真选择、了解保障内容,确保关键时刻真正派得上用场。旅行令人期待,但更值得准备的是“万一”。

上一则新闻用餐后觉得喉咙卡卡?2症状恐是癌症警示
下一侧新闻女赌神降临赌场 用3令吉赢65万令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