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红”已逐渐演变成一种主流职业,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投入其中,甚至成为部分孩童憧憬的未来志愿方向。从YouTube、Instagram、TikTok到各种直播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普及化,普通人也能通过网络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舞台,展示才艺、分享生活或表达意见。这种“人人皆可成名”的机会,的确拓宽了自我实现的路径,打破了过去媒体资源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的局限。
然而,随着流量经济的逐渐成型,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开始沉迷于点击率、点赞数与粉丝数的表象指标。有些人不惜为博眼球铤而走险,刻意制造争议、炒作丑闻,甚至违反法律与道德规范。长此以往,网络空间极易滑向“内容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也将给下一代造成错误的价值观示范。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未成年人或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在耳濡目染之下,容易将“流量至上”奉为人生圭臬,误以为只要能红,一切行为都可被原谅,甚至视违法越界为“创意”或“勇敢尝试”。这种畸形的追求不仅误导自我认知,更可能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最近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的一宗事件,就突显了这一隐忧的现实危机。两名本地男子为博点击率,竟男扮女装进入女厕拍照并上传社交平台。此举不仅严重侵犯公共场所性别界限,也激起大众对于安全与隐私的担忧。
非政府组织华裔团结阵线主席吴汉扬在事后已报警,并指出涉事者的行为或已触犯《通讯及多媒体法令》第233条文(发布不当内容)、《煽动法令》第14条文(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及《刑事法典》第509条文(侮辱女性贞操)。吴氏强调,这类博眼球行为不但违法,更极易激化族群与性别之间的敏感关系,带来深远的社会冲击。
此外,我们亦不能忽视社群平台本身的管理责任。许多平台对内容审核的标准模糊,算法推荐机制更倾向推送“激烈”与“猎奇”内容,从而助长了低俗或不当行为的扩散。在缺乏严谨监管的环境下,少数劣行者反而能在短时间内暴红,甚至获得经济利益,形成了恶性激励链条。这种“黑红也是红”的逻辑,理应被社会各界正视并加以纠正。
为了避免这类现象继续蔓延,有必要从多个层面加以防范和引导。首先,立法机关应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力,针对利用网络平台制造不当内容者施以严惩。其次,教育体系需加强对青少年的数码公民教育,明确区分“网络自由”与“网络责任”的界线。此外,家庭和学校也应共同引导年轻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成功”并非只有博流量一途,尊重、诚信与努力才是社会认可的长远之路。
网络原本应是促进沟通、启发创意的平台,不应成为价值崩坏的温床。唯有全民共同努力,坚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才能确保网络生态回归正轨,也为下一代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文明的数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