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负担房屋议题表面看似美好,但其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的确,推出售价亲民的房屋,能帮助更多人实现“居者有其屋”,进而促进社会稳定、拉近贫富差距。然而,现实却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即使市场上有再多的可负担房屋,首购族仍然难以跨出拥有第一间房的门槛。

关键问题已从“房价”转向“支付能力”

中低收入群体面对的挑战,早已不只是房屋价格,而是更根本的“支付能力”:他们的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储蓄不足、缺乏足够的信贷记录,使得申请贷款困难重重。在传统银行眼中,这些购房者的还款能力普遍令人担忧。

此外,与私人发展商不同,政府推出的可负担房屋往往没有折扣、回扣或促销优惠。以一间售价30万令吉的房屋为例,购房者需自掏腰包支付3万令吉作为10%首付,对于本就财务紧绷的家庭来说,这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数字。

SJKP:解一时之困,却带来长远负担

为了解决首购族贷款难题,政府推出了房屋信贷担保计划(SJKP),提供100%贷款。不否认,这项机制成功帮助许多低收入者(尤其是B40群体)取得房贷,但这也让他们陷入高利率、高月供的压力漩涡。

与一般房贷3.9%至4.35%的利率相比,SJKP贷款利率高达4.65%至5.5%。以贷款30万、35年期计算,两者的月供差距超过200令吉,累计总利息差距可达近10万令吉。此外,因贷款额高,所需购买的贷款保险(如MRTA或MRTT)保费也更昂贵。

当房贷成为家庭最大的固定开销时,一旦遇上收入骤减、意外医疗支出或其他突发事件,就可能引发违约风险。而且,这类房屋10年内不得转售,也就意味著屋主短期内无法透过变现来应对危机,进而陷入“被房子困住”的风险。

我们是否正走在一条错的政策路径?

当可负担房屋成为政策亮点,各方似乎都得到了“成果”:发展商完成项目、银行批出贷款、政府推动政绩。但对购房者而言,这笔长期且沉重的财务承诺,是否真正带来了稳定的生活?或者,只是将他们带往另一种财务风险深渊?

我们必须跳脱“一刀切”的思维,重新检视现行政策是否真正回应了目标群体的需求。不是只提供“一个屋顶”,而是提供“一个能撑得起的家”。

“先租后买”或可成为可负担房屋的新方向

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替代方案是“可负担房屋 + 先租后买(Rent-to-Own, RTO)”模式。这种机制给予申请者时间与空间,先以合理租金入住,并设定为期5年的“成长阶段”考核。例如:

  • 期间必须展现收入增长与稳定性;
  • 保持良好的还贷或信用记录;
  • 参与基本财务规划课程等。

若申请者在5年内达到设定KPI,所缴租金可折抵首付,正式转换为屋主身份。若无法达标,则可继续租住,或退出计划,所缴租金视为居住成本,不需承担日后贷款风险。

这种方式既降低了短期财务压力,又保留了长期取得房产的机会,同时减少违约风险和“负资产”陷阱。

结语:从“买得到”走向“住得起”与“撑得住”

房屋是多数人一生中最重大的投资之一。当前“可负担房屋 + SJKP”模式在短期内确实解了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但其背后潜藏的利率风险、财务负担与流动性困境,不容忽视。

我们应从“让更多人买到房”转向“让更多人住得起房、撑得起生活”,推动更弹性、以人为本、风险可控的住房支持体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公平、安全且可持续的居住社会。

上一则新闻在银行内骗女子18.5万 古晋男判坐牢3年
下一侧新闻新冠疫情再现 “刀片嗓”症状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