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投资机构(PNB)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揭露,大马私人界初阶员工的起薪在过去25年内,若考量通胀因素,几乎毫无实质增长,部分高学历新鲜人甚至面临薪资倒退的窘境。相比之下,技职教育(TVET)毕业生的收入却呈现稳步上扬,逐渐缩小与传统学术学历之间的差距。
这项研究依据1997年至2022年间《马来西亚雇主联合会(MEF)行政与非行政人员薪资调查报告》的长期数据,是迄今为止对我国私人领域起薪趋势最完整的分析。研究聚焦的问题是:以入职学历为基础,当今的初阶员工是否比25年前活得更好?
“研究结果令人失望,总体而言几乎无明显进步。”
报告指出,高学历者的实质收入在过去十年呈现下滑趋势,而中学学历及技职背景员工则因受惠于最低薪资制度,实质收入获得提升。
数据显示,自2013年推行最低薪资制度以来,薪资差距显著缩小。中学毕业生(PMR/SPM)的实质收入在2012至2022年间增长幅度是前十年的三倍;大学毕业生的涨幅则仅从负3%改善到正5%;硕士毕业生更由负4%进一步恶化至负10%。
换句话说,虽然高学历新鲜人的起薪仍高于其他学历层级,但薪资成长却最为乏力,高等教育的经济回报正在下滑。报告指出,1997年,持有学士学位的员工起薪比SPM毕业生高出167%;但到了2022年,这一“文凭溢价”已缩减至67%。这一趋势也引发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价值的质疑,加剧年轻人对升学回报的疑虑。
相较之下,技职教育展现出更强劲的成长潜力。拥有大马技术文凭(DKM Level 4)的技职毕业生,其过去十年的实质薪资增长达14%,远胜学术型文凭持有者仅2%的增长。
尽管技职毕业生的薪资整体上仍略低,但差距持续缩小。2012年,技职毕业生的薪资中位数为1300令吉,学术型文凭则为1500令吉;到2022年,两者分别升至1800令吉与1850令吉,差距明显缩小。
报告指出,最低薪资制度确实起到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但若要让国人迈向更体面的生活水平,政府与企业必须携手推动更加合理与可持续的薪资结构。
在提升企业责任方面,PNB研究院也提到,国投机构已通过GEAR-UP倡议,为旗下员工设立不少于3100令吉的生活工资标准,是现行最低薪资的两倍以上,以此树立企业典范。
此外,报告建议加强我国的中央薪资谈判机制,赋权如MEF与工会等雇主与雇员代表组织,使其能更有效协商薪资水平,避免长期停滞。
整体而言,这份报告对大马劳动市场投下重磅警讯,打破了“高学历等于高收入”的传统观念,同时突显技职教育的回报正日渐凸显,值得政策制定者与社会各界重新评估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现实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