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大马平均每36小时就有一人在涉及罗厘或拖格罗厘的交通事故中丧命。
根据大马道路安全研究院(MIROS)的研究,相较于联邦、州际及市政道路,高速公路上的罗厘事故更容易造成死亡。事故致命性往往与超速、超载等因素有关,尤其在弯道发生事故时风险更高。
道路安全倡议者拿督莫哈末希山指出,过去6年内,全国共发生1457起致命罗厘车祸,平均每2164分钟(即一天又12小时)就有一起事故发生。他强调:“罗厘和其他重型车辆一旦发生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其体积和冲击力远高于一般车辆。”
记录显示,这1457宗死亡个案,来自全国约3500起罗厘相关事故,另造成473人重伤、1076人轻伤。
“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的罗厘,一旦发生碰撞,其破坏力巨大,极易造成严重伤亡。”
司机疲劳与机械故障隐患并存
莫哈末希山进一步指出,除了车辆本身的体积与重量,罗厘司机普遍工作时长过长,易陷入疲劳状态。他也提醒,不当装载与货物超重问题,可能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失衡,增加失控风险。
此外,许多罗厘缺乏定期保养与检查,影响驾驶安全。他表示:“机械故障已是导致罗厘事故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不是新问题,相关单位也早有关注。”
MIROS的一项研究显示,2022年,仅有32%的公共交通与商用车业者遵守《陆路交通业者安全与健康作业准则》(ICOP)。
“这些数据说明,商用车辆的安全问题仍未受到充分重视。部分业者仍忽略维修程序,甚至继续使用翻新轮胎,留下严重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