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皮肤伤口会留下疤痕?

疤痕,也叫瘢痕,是皮肤在遭受损伤后,身体为快速修复屏障而形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组织。许多人疑惑,为何不能恢复成原本的皮肤样貌,而是以颜色、质地、凹凸差异明显的疤痕来愈合?这其实是人体保护机制的表现:当皮肤受伤时,为防止细菌入侵、出血过多或组织外露,身体会迅速启动修复机制。虽然这种方式能快速封闭伤口,但生成的疤痕并非“完美还原”,而是一种功能性替代。目前医学界仍在努力研究如何促使伤口恢复为正常皮肤,但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

伤口愈合层次决定是否留疤

皮肤损伤的深浅会直接影响是否留疤。浅层的表皮损伤,如擦伤,一般只涉及皮肤表面,红肿轻微,出血甚少或无,愈合后通常不留痕迹。但若伤及真皮层或更深的皮下组织,如割伤或撕裂伤,则多半需要依靠疤痕组织进行修复,这种情况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留下痕迹,与是否属于“瘢痕体质”关系不大。

“瘢痕体质”并非通俗理解那样普遍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瘢痕体质”来形容自己疤痕明显,其实这个说法并不科学。医学上并没有“瘢痕体质”的正式诊断,一般只有被明确诊断为“瘢痕疙瘩”的人,才可能被称作此类体质。瘢痕疙瘩是一种异常增生的疤痕,其范围常远大于原始伤口,可形成坚硬、红色、常伴瘙痒或疼痛的结节,且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若怀疑自己患有瘢痕疙瘩,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确诊。

如何减少疤痕的形成?

对表浅的皮肤损伤,通常只需注意日常护理,愈合后大多不会留疤。可在恢复初期使用外用抗瘢痕药膏,并在3个月内注意防晒,以防色素沉着。

而对于较深的伤口,则建议尽早前往正规医院的整形外科进行清创缝合处理。一般来说,头面部的伤口在24小时内、其他部位在8小时内处理,能进行I期缝合,有利于恢复效果;若伤口已超时,为避免感染,可能需等待创面清洁稳定后再缝合(II期缝合)。

术后护理同样关键:可当天局部冷敷以减少出血与肿胀,并保持敷料干净;换药观察、按时拆线后,应继续使用抗瘢痕药物,并做好防晒,以减缓色素沉着和疤痕增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疤痕在拆线后并未“结束”,反而是重塑阶段的开始。疤痕一般在2至3个月后进入充血增生期,至6至12个月逐渐软化淡化,因此抗瘢痕治疗是一个持久过程。

已有疤痕还能改善吗?

虽然疤痕是人体自然修复的产物,无法彻底逆转,但多数疤痕仍可通过多种手段改善其外观或功能。比如位于关节处的疤痕若引发挛缩,影响活动功能,则需通过手术方式松解,恢复活动度。对于美观影响较小的疤痕,常用的非手术方法包括激光、药物注射、压力治疗等;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才会考虑通过手术方式将疤痕切除并重新缝合,从而达到“以小换大”的改善效果。

如何把疤痕“最小化”?

若发生皮肤外伤,尤其是在面部等对外观要求较高部位,应尽量选择整形外科处理伤口。整形医生在缝合技术、后续疤痕管理方面更为专业,有助于实现最佳恢复效果。

目前不少医院设有“瘢痕门诊”,专门针对各类疤痕进行诊断、评估与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并对治疗后的疤痕进行跟进与调整。

医生温馨提示:生命优先,规范治疗

协和医院医生提醒,皮肤外伤的处理必须在确认生命体征稳定、无内脏损伤后进行。科学、规范的治疗不仅能缩短愈合时间,更能最大程度改善瘢痕走向。对于已形成的疤痕,应前往整形外科门诊进行面诊评估,由专业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同时,患者和家属应建立正确的认知:所有治疗方法的目标是改善,而非完全消除疤痕,切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上一则新闻安华:外交不是零和游戏
下一侧新闻安华:大马不靠伐木获取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