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提出“互惠”关税威胁后,首相安华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及双边会谈加强与区域领导人的沟通。他先后与越南总理交换区域应对方案,随后与印尼总统会面,讨论应对关税冲击的措施。
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安华在视讯致辞中强调,东盟应展现统一立场,维护区域供应链的弹性与开放。
然而,外界对其倡议的评价并不一致。新加坡前外交官比拉哈里·考西坎直言,东盟成员国关税政策差异大,难以形成统一协商,批评安华“难以抗拒作秀诱惑”。亚太安全研究中心专家也指出,东盟最终可能只会发布联合声明,缺乏实质行动。
事实上,多数东南亚国家选择与美国单独谈判,鲜少依赖东盟平台。4月23日,越南贸易部长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通话,正式启动互利谈判,并加强打击出口欺诈,回应美方关切。
4月8日,印尼率先提出让步方案,承诺增购美国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及大豆,并降低电子产品、钢铁等关税,以换取取消美方高关税。印尼总统随后派代表团赴美争取更多贸易优惠。
泰国政府也表示愿与美方谈判,争取降低37%的高关税,展现与美国良好关系下的信心。
在东盟缺乏协调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成为最大受害者。美国通过与东盟成员国一对一谈判,精准打击中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遏制中国崛起。
这一策略在5月8日英美最新贸易协议中体现。路透社引述中国外交部称,该协议可能将中国商品排除在英国供应链之外,挑战了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间接服务于美国对华经贸战略。
目前,柬埔寨、印尼、越南、泰国等国加强原产地证明管理,较多“洗产地”货源源自中国。如果东盟继续缺乏共识与协调,区域一体化承诺将难以兑现,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和合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