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马房地产市场中,常见一个有趣现象:价格略高的房产往往更受欢迎,反而那些明显低于市价的便宜房子,很多人却避之不及。表面看是价格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性与心理层面的博弈。

多数人买房,尤其是自住型买家,最看重的是“安心感”。他们倾向于相信开发商的口碑、地段的成熟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只要这些条件看起来“安全”,即使价格贵一些,也愿意接受。这种“理性”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情绪上的合理化——只要感觉靠谱,就不容易后悔。

但当一个房产价格比市场低20%到30%,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捡到便宜”,而是“这房子是不是有问题”?担心买了之后没人接手、房子出问题、未来转手困难。这是典型的“损失厌恶”心理:与其承担未知风险,不如付出更多买个安心。

更有趣的是,当一个楼盘被许多人争抢时,即使不清楚项目细节,很多人也会盲目跟风——“人多的地方应该不会错”。但当一个便宜房子摆在眼前,身边却没人买,这种“孤独感”便会迅速放大风险恐惧,让人迟迟不敢出手。最终,再划算的交易也会被自己吓跑。

为何懂行的投资者反而热衷低价房?

在房市里,那些低于市价或拍卖市场的房产,其实往往隐藏着巨大机会。只是大多数人不了解其真正价值所在,如地段潜力、规划发展、出租回报等。面对“便宜”,他们第一反应是怀疑而不是研究。

但真正会赚钱的人,反而正是那些在别人犹豫时出手的人。他们深知:买贵房看似安全,其实利润空间小;而低价房只要掌握信息、做足功课,反而能获得可观回报。

举个简单例子:别人以60万令吉买下房子,而你花45万令吉拿到同等品质的单位,无论出租、持有还是转卖,你的盈利空间都更大。从房贷供款压力、现金流到资产升值,你已“起跑即领先”。

结语:买房真正的门槛不是资金,而是心理

买房从来不只是比价格,更是一场心理战。很多机会不是输在资金不足,而是输在思维框架里。真正致富的人,往往是在市场低迷、人心惶惶时出手的那批人。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一间明显低于市价的房产时,不要急着退缩。冷静分析背后逻辑、认真做调查,理性判断之后敢于行动——你或许就是在别人退缩时,抓住了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上一则新闻伪装调味料出口毒品 华裔“大哥”被判18年监禁
下一侧新闻中小学将在5月底 享有12天学校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