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党员任治荣表示,团结政府由希盟与国阵共同组成,是否真的如表面所见,是一种“不得已”的现实决定?是否真的仅因席位不足而不得不联手,毫无更深的政治考量?若从制度建设与民主实践角度切入,就不难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一、不是“别无选择”,而是缺乏透明与制度化的政治合作

回顾德国2021年联邦大选后,社民党(SPD)、绿党(Grüne)和自民党(FDP)组成所谓“红绿灯政府”。这三党在气候政策、税制、财政立场上分歧巨大,但他们却能达成一份长达177页的公开“联合执政协议”。协议不仅清楚列明共同目标、政策红线,也制定了解决争议的机制,例如:2030年全面退煤、2045年碳中和目标、维持税率不变以换取对财政纪律的支持,以及设立跨党派委员会监督政策执行。

他指出,相比之下,希盟与国阵却没有任何已知的公开协议来阐明合作原则与政策取向。公众也无从得知其合作基础为何,只能看见选前猛烈批评、选后无条件合作的荒谬翻转。昔日批评国阵是腐败象征,如今却与其共组政府,甚至将之“洗白”为温文尔雅的盟友。若希盟真要体现改革与清廉,何不事前拟定一份白纸黑字、对公众有交代的合作框架?

结果,人民失去了应有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执政者借“稳定”之名,规避公开协商的义务,实际是为权力交换与利益分配筑起掩护。若无制度保障与透明机制,民主便流于形式,国家政策成了政党利益的筹码。以“政治现实”之名回避问责,也揭露了“反腐改革”口号的虚伪与短暂。

选前高呼制度改革,选后却在司法独立、选举改革、种族政策等方面集体失声,已说明一切。至今,希盟对承认统考、取消大道收费、降低汽油津贴、永久地契等承诺皆避而不谈。口号成为夺权的工具,而非推动体制改革的动力。对比德国的联盟协议强调权责分明的共同治理,马来西亚式的“联合政府”反而暴露了改革承诺的遮羞布本质。

二、形式主义治国,只会暴露治理危机

以雪兰莪州为例,布特拉高原的天然气管爆炸事件揭示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虽然多位行政议员“准时报到”,但这不过是形式上的“到场表演”,掩盖不了应急机制失灵的事实。事件发生至今,调查报告仍未公布,部门协调混乱,政务效率低下,严重打击民众对执政党的信任。

更令人疑惑的是,希盟至今仍未设立像样的专责应灾单位。反观马华志工团,自2005年起长期参与全国赈灾工作,不论风雨灾害,第一时间响应。雪州爆炸事件中,马华志工团成员不但迅速抵达灾区慰问与协助,且自费承担交通与物资开销,毫无怨言。而反观一些本地民选议员,领着公帑薪津,却踪影全无。群众不得不反思:真正服务人民的,究竟是谁?

任治荣也指出,2008年后马华势力大减,议席锐减至仅剩15个国席与32个州席,但志工团的赈灾出勤率却未曾减少。人民应认真比较各政党的实际素养,而非被选战口号牵着鼻子走。选前求助马华,投票却归希盟,这正是华社难以跳脱的矛盾与困境。

若未来希盟与国盟联手执政,是否又要重新“洗白”国盟?届时,“魔鬼”也能变神仙?这是否会是另一场政治的荒谬剧?

三、谁是仇恨言论的始作俑者?

如今不少政党痛斥网民“煽动仇恨”,要求社会回归理性。但若翻阅过往政治讲座视频,不难发现:是谁在公开场合口出粗言、辱骂政敌、甚至连政敌家属也不放过?是谁在台上激动呼喊,把异己形容为魔鬼与祸国之人?如今面对民众质疑与批评,便要求“shut up”闭嘴,岂非讽刺?

真正成熟的政治文化,不是用粗口换掌声,更不是在掌权后惧怕反对声音。若相关政党与领袖能真诚地为过去的语言暴力道歉,并诚实反思施政偏差,民间自然愿意以更理性与文明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才是推动政治气候向好转化的真正起点。


总结:
当今马来西亚的政治困境,并非“现实所逼”,而是缺乏制度保障、透明协商与公信承诺。希盟若仍以“稳定政府”为挡箭牌,掩盖权力分配的私相授受与承诺跳票,终将失去改革者的正当性与道德高度。面对不断恶化的政治信任危机,人民更应擦亮眼睛,从实际表现与制度承诺中,看清谁是真正为国为民,谁只是权力游戏的老手。

上一则新闻比马桶还脏75倍!专家警告沙发藏致命细菌
下一侧新闻去世前发文“结束” 33岁健身网红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