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法医陈然致指出,随着大马教育文凭(SPM)成绩放榜,网络上掀起一波关于职业选择的热议,尤其是医学领域,更成为众人焦点。许多现役医生透过社交媒体分享自身从医经历,不讳言其中的挑战与辛酸,希望协助毕业生更清楚地认识这条路,并在做出人生抉择前三思而后行。
一位专注于减重手术的外科医生在TikTok分享时直言,国内医生数量日益饱和,医学路途愈发艰难。若无法晋升为专科医生,不但职业竞争激烈,收入也难有显著成长。他直言,除非真心热爱医学,否则不建议将宝贵的前途仅投注于医科。他建议成绩优异的学生,不妨将智慧投入其他高潜力领域,如人工智能、特许会计、精算、财务规划等新兴产业。他坦承自己并非相关行业从业者,但这些领域或许更有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他同时提醒,无论哪种职业,都需要付出和牺牲,成功从来都没有捷径。
另一位任职于急诊科的医生则更坦率地说,医生这份职业已不再是象征荣耀与尊崇的“神圣天职”,反而是一场不断消耗体力与精神的持久战。他指出,医生并非富裕阶层,而是以时间与健康换取稳定收入的普通人。高工时、值班制、被随时召回医院的生活节奏,使他失去了许多陪伴家人的机会。
对此,陈然致也分享作为法医的亲身经历。他表示,尽管服务于政府医院、薪资不如私人专科医生,但法医同样承担被动待命责任(passive on call),即便下班回家,仍须随时准备应召返院处理案件。尤其在值班周末,即使原本与家人相约共度晚餐,也常常因突发任务被迫缺席。他坦言,这样的生活方式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家人同样承受巨大压力。他补充,不只法医,许多耳鼻喉科、眼科及牙科医生在公立医疗体系内也面临类似值班机制。
近期,一则由马来西亚医药协会候任主席拿督帝鲁纳瓦提出的观点也引发社会关注。他反驳“医生等于有钱人”的刻板印象,并引用2018年涵盖1800名医生的研究指出,只有约10%的医生在经济上真正成功,其余大多属于中低收入阶层。
虽然如今已迈入2025年,整体状况是否有所改善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职业能保障“轻松致富”。真正站在各行各业顶端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将兴趣转化为动力,并长期坚持精进自我的人。
陈然致呼吁,毕业生应深入理解自身兴趣与性格特点,做出最契合自己的选择。他认为,若学校能安排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前来分享,学生将能更具方向地规划未来。唯有在热情驱动下前行,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