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泰国一直是日本汽车工业在东盟的稳固根据地,丰田、本田等知名车企通过深入本地供应链建设,将其打造为东南亚最大的新车生产国。然而,短短几年间,这片曾经稳固的市场已迅速成为全球电动车(EV)竞争的战场。2017年底,泰国境内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还不到50家;到了2025年3月,这一数字激增至165家,增长了三倍多。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不仅将泰国打造为亚洲市场的关键供应基地,还凭借低成本和技术优势,直接对日本车企发起了挑战。这场变革不仅仅是产业竞争的缩影,更是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前哨战,对东盟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自1960年代起,日本车企在泰国建立了约1400家的本地供应商网络,占据了超过70%的新车市场份额。泰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使其成为日本车企在东南亚的战略枢纽。然而,这一优势并非铁板一块。2025年,中国零部件制造商的崛起暴露了日本模式的脆弱性:依赖传统内燃机技术和高成本供应链的日本车企,正在遭遇中国电动车的低价优势(比日本低30%)和迅速的技术创新的双重冲击。随着斯巴鲁和铃木计划分别于2024年和2025年停止在泰国生产,本田和日产也开始削减产量,昔日的日本汽车王国开始显现衰退迹象。这不仅是日本汽车行业的衰败,也是一个冷酷的现实:技术停滞和成本劣势足以让半个世纪的积累迅速崩塌。
中国车企的扩张速度令人震惊。电池巨头桑沃达(Sunwoda Electronic)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投资超过10亿美元建厂,CALB、Gotion、SVOLT等电池企业紧随其后,甚至宁德时代(CATL)也与泰国国有企业PTT联合布局。这股投资潮并非偶然:中美贸易战的高关税和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爆发,使中国企业将泰国视为规避壁垒并抢占市场的桥头堡。与依赖本地供应商的日本车企不同,中国车企更倾向于自建供应链或从关联企业采购,而泰国的600多家零部件商中,只有12家能够满足中国车企的需求。这一“去本地化”的策略不仅压缩了传统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也将日本供应商逼到裁员或退出市场的边缘。如果日本车企为了生存转向中国零部件采购,那么日本供应商的命运将加速恶化。
中国车企的扩张不仅是产业竞争,还带来了潜在的技术依赖风险。通过在泰国建立独立供应链,中国车企将自己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深深植入泰国市场,这可能导致泰国在电动车领域对中国的深度依赖。如果这种依赖一旦形成,将削弱泰国的本土创新能力,使其沦为中国产业链的附庸。东盟其他国家若盲目复制泰国的引资模式,亦可能陷入相似的困境。
泰国的电动车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无疑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巨大吸引力。比亚迪在罗勇省的工厂预计将创造1万个就业机会,助力泰国成为区域电动车制造中心。然而,这一短期内的繁荣也无意间伤害了日本车企和本地供应商。政策倾斜虽然使中国品牌迅速扎根,但并未为传统产业提供足够的转型支持。这种短视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策略,可能让泰国在享受短期红利的同时,付出长期的代价。东盟其他国家应从泰国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在引资的同时必须保护本地产业的利益。
中国电动车以低价和高技术迅速占领泰国市场。比亚迪的电动掀背车起价仅为1万美元,2023年电动车销量从前年的15,000辆激增至80,000辆,占据了市场的40%。泰国消费者纷纷选择价格更实惠且环保的中国品牌,比亚迪Seal因豪华感和低噪音而大受欢迎。尽管日本车企的市场份额仍超过70%,但裂痕已经显现。消费者偏好的转变不仅仅是价格驱动,更是技术和驾驶体验全面升级的结果。这一现象提醒东盟国家:如果忽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传统优势随时可能消失。
随着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超过250亿美元,泰国的汽车产业正朝着中国主导的方向倾斜。日本车企若不加速电动车研发或与中国供应商合作,可能会被迫退出这一关键市场。本地供应商如果不进行创新,也将面临淘汰的命运。然而,这场变革对东盟其他国家的启示更为深远。
中国在泰国的布局不仅是经济扩张,也是地缘政治的深远布局。作为东盟的核心,若泰国的汽车产业被中国主导,可能引发区域经济平衡的连锁反应。东盟国家必须联合应对,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同时,泰国的技术依赖风险也警示东盟国家:在开放市场的同时,必须加大对本土研发的投资,避免成为技术输出的“加工厂”。
泰国汽车产业的转型、日企衰退和中国崛起的过程,揭示了一个无情的现实: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已让东盟国家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中国资本和技术的涌入为东盟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伴随着竞争和依赖加剧的风险。东盟各国应警觉,必须通过政策调整、技术创新、区域协作和市场多元化来保护本地利益,确保在全球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