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苹果公司服务部门高级副总裁埃迪·库伊(Eddy Cue)近日公开表示,随着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iPhone或将在未来十年内步上iPod的后尘,逐渐被用户淘汰。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业界关注,被视为苹果首次坦率正视其主力产品可能面临的时代转变。
据《9to5Mac》等外媒报道,库伊是在本月7日,于美国司法部针对谷歌搜索业务的反垄断诉讼中出庭作证时,作出上述预测。他指出:“听起来可能很疯狂,但十年后我们可能真的不再需要iPhone。真正的竞争来自技术巨变,而人工智慧正是这种颠覆力量,为后来者开辟了全新机会。”
库伊此番言论不仅道出苹果对自身产品前景的担忧,也折射出整个消费电子产业在AI浪潮中的集体不安与转型挑战。他更举例称,苹果当年果断淘汰风靡一时的iPod,正是因应技术变革所作出的理智决策。
目前,苹果与谷歌在搜索引擎领域的合作,每年为前者带来高达200亿美元的收入。然而,该合作关系因被质疑涉嫌垄断,也迫使苹果加快研发自有搜索引擎的步伐,而人工智能则被视为核心技术突破口。
据悉,苹果正积极开发新型交互设备,拟通过智能手表、AirPods无线耳机及AR眼镜等产品,让用户与AI系统直接互动。这一方向被视为构建“后iPhone时代”生态系统的关键。
不过,苹果的技术转型之路并不顺遂。从斥资数十亿美元却最终搁置的造车计划,到首款头显Vision Pro销量未达预期,再到iPhone在中国市场份额持续下滑、整体增长放缓,种种挫折已为当前的困局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AI技术高速演进正加速改写产业格局。谷歌的Gemini、OpenAI的GPT-5日益深度融入用户生活,而苹果自2024年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因缺乏显著差异化,未能有效刺激换机需求。
库伊的言论也被视为苹果为“iPhone之后的世界”未雨绸缪。公司正将资源投注于可穿戴设备及机器人技术,试图以AR眼镜为代表的新产品重构用户界面与操作方式。
然而,苹果所面临的问题更为深层。当前AI已从“功能”演进为“基础设施”,而苹果的AI布局却仍显滞后。与华为、OPPO等厂商自研大模型、实现端云协同相比,苹果仍依赖百度与阿里提供的AI服务。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AI功能渗透率已达82%,iPhone却出现出货量同比下滑10%的现象。
此外,iPhone的硬件“升级红利”也在消退。天风证券预计,2025年iPhone出货量将降至2.2亿部,低于市场预期。消费者关注重点也逐渐从外观与性能转向AI体验。
苹果的AI战略陷入两难:倘若大力推动端侧AI,必须牺牲设备的轻薄设计与续航时间;而若转向云端处理,则难以形成明显的竞争壁垒。这种困境在即将发布的iPhone 17 Air上尤为明显——尽管机身仅5.5毫米厚,但摄像头凸起高达9.5毫米,被戏称为“为薄而薄”。
从宏观角度看,库伊的发言预示着一次人机交互的革命。在AI Pin等设备推动下,“无屏化”趋势愈加明显,语音、手势等新式操控方式正挑战传统触屏设计。但市场上的AI硬件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如Humane AI Pin发热严重、Rabbit R1响应迟缓等问题,说明行业距离真正的“后手机时代”尚有一段距离。
若苹果希望真正实现转型,必须解决两大关键难题:一是如何在AR设备中实现续航、性能与价格的平衡;二是如何将现有iOS生态无缝过渡至新平台,避免重演CarPlay“软件主导、利润微薄”的困局。
有分析认为,智能手机被AI设备取代只是时间问题,就如当年功能手机被智能手机取代般不可逆。有期待者希望苹果用AR眼镜再度定义未来;也有质疑者讥讽:“连Siri都做不好,谈什么颠覆?”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十年后真的没有iPhone,那毁掉它的,不是AI,而是苹果自己不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