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一名父亲近日在社交媒体发文,控诉儿子在学校长期遭受霸凌,鼓起勇气向班主任求助却遭冷处理,甚至在依法投诉校方后,还被施暴者家长“反投诉”。此事令他深感无奈,于是写下一封公开信,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捍卫孩子应有的基本权利。
这名父亲表示,儿子担任学校巡查员,性格温和,尊重同侪,却长期遭到三名女学生持续性的言语羞辱,认为这已构成系统性的霸凌。然而,当儿子寻求班主任协助时,却换来诸如“是不是你做了什么才这样?”、“忍一忍就过去了”、“他们只是开玩笑”等推诿和漠视。
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儿子代表班级参赛并获奖时,不但未获赞赏,反而遭老师冷嘲“不要以为自己很厉害”;而在同一场比赛中,另一名学生却获老师公开祝贺。儿子曾因礼貌询问老师英文句型的替代用法,反遭斥为“自作聪明”,并被孤立与嘲讽。
这位父亲指出,孩子从老师处得到正面回应,是其建立信心、持续努力的重要动力,但教师的冷漠和打压却极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这不只是忽视,而是一种来自权威的霸凌。”他痛批,一名老师为了维护自身权威和面子,把孩子当成麻烦;一群大人则在沉默和偏袒中,把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孤立起来。
更令人愤怒的是,在他依法投诉校方后,霸凌者的其中一位家长竟“反投诉”,称这会影响其孩子的心理发展。他质问:“那我儿子的心理健康谁来保障?所谓的‘校园安宁’,难道是建立在牺牲受害者的基础上?”
他透露,霸凌者曾当众讥讽其儿子“娘娘腔”,老师却只说“他是斯文型男孩”,形同淡化暴力、二度伤害。他进一步揭露,涉事班主任和施暴者家长均是家协骨干成员,“全是一圈人”,熟人关系形成的保护伞使得正义寸步难行,孩子的伤痛也被当成无关紧要的小事。
他指出,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某些华文学校文化中“面子至上”与“集体沉默”的体现。在华教体制中,董事会与家协权力极大,有时甚至凌驾于校方之上;当出现争议,为了避免“校誉受损”,许多事件在内部即被“封口处理”,学生的权益反而遭到牺牲。
“这不是教育的仁爱与守护,而是权力对真相的冷漠。”他坚定表示,既然儿子已勇敢发声,身为父亲,他也必须站出来,“他的痛,不该只有我们知道;他的委屈,不该被一群大人掩盖。”
他更感叹,在本该传承“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体制中,看到的却是面子、权力与冷漠,而孩子的哭泣每天都在耳边回荡。他追问:“当一个因温和斯文被霸凌的孩子无法被保护,教育的良知是否还在?当投诉换来反击,教育的正义标准是否已崩塌?当关系网掩盖真相,社会还能期待公正吗?”
他直言,最让人痛心的,不是霸凌本身,而是整个制度对施暴者的宽容、对受害者的压迫。
尽管知道发声可能会引来争议,他依然坚持站出来,“若连为孩子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何以教育他们坚持正义?”他强调,这封公开信并非出于报复,而是为了问清几个根本问题——教育者在面对校园霸凌时应扮演什么角色?家长依法申诉却被贴上“制造事端”的标签,这样的社会还有公平可言吗?而当校方沉默压事,教育的本质是否已被侵蚀?
“教育,不该是一场权力的游戏,而是良知的传递。”他呼吁,教育界需要的不是更多闭门会议,而是真正的问责与透明——公开处理流程、赋予学生发声的权利,并强化心理辅导及反霸凌教育。
他最后写道:“如果华教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那我们坚守的,也不过是一个正在腐烂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