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是儿童面临的致命隐患,尤其年幼孩子无法表达不适,往往令人防不胜防。近日,槟城一名10岁男童因吞食“眼球软糖”噎死的惨剧引发全国关注,政府紧急下令停售、下架该产品,并封锁线上广告。
哥伦比亚亚洲医院(芙蓉)耳鼻喉专科医生刘有为指出,家长常忽略生活中的潜在风险。他强调,提高警觉与学会急救,是保护孩子生命的关键。
异物卡喉或气管,大小决定危险程度
异物可能卡在喉咙、食道或气道。体积大的如整颗葡萄、玩具零件,通常卡在喉咙造成吞咽困难;小而危险的如硬币、弹珠,则可能直接堵塞气道,引发窒息。
如何紧急处理?手术并非唯一选择
刘医生表示,异物堵塞气道时,多需全身麻醉后以支气管镜取出;若卡在喉咙,可能可用异物钳或内视镜解决。但若已出现呼吸困难,紧急插管或手术不可避免。

窒息幸存者也可能面临长期伤害
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因脑缺氧留下神经系统损伤,或出现声带、气道永久损害与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哪些行为风险高?这些习惯要改
刘医生提醒:边吃边玩、讲话、仰躺进食、咀嚼不彻底是导致噎食的主要行为。危险食物如花生、爆米花、硬糖、葡萄,小型玩具如弹珠、积木、硬币,也应远离儿童。
急救方法按年龄区分
- 1岁以下婴儿:轻拍背部+胸部按压
- 1岁以上儿童: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
刘医生提醒,急救需掌握技巧,尤其婴幼儿不宜用力过猛,以防骨折。
急救误区:别硬掏、别乱戳
切勿盲目用手指挖异物,或尝试“造口呼吸”,可能适得其反,让异物卡得更深。正确做法是立即施救,同时拨打999求助。
医院会怎么处理?
送医后将立即评估孩子呼吸与心跳,必要时插管、CPR急救,并根据情况取出异物,提供氧气、抗生素或安排手术。
专家呼吁:家长必须防患未然
“家长应避免孩子边吃边玩、不让小物品出现在他们活动范围,”刘医生强调,并建议政府进一步管控高风险食品与玩具,从源头减低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