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自由撰稿人谢委谒表示,研究行动党的成长历程,实则是一门充满政治心理战的研究课题。这个政党一路走来,更多时候并非依靠政策表现来赢得支持,而是擅长在人民心中植入各种“观感认知”——对行动党的好感、对火箭标志的情感认同,甚至“捐款等于支持正义”的信念,借助这些认知的反复强化,而非实际政绩,来累积其政治资本。

尤其在反对党时期,行动党最擅长的是利用社会矛盾制造舆论声浪,通过激发情绪来占据道德高地,从而塑造自己“为民请命”的形象。一个典型案例是当年他们大力抨击莱纳斯稀土厂“有毒必须关闭”,成功引导大众情绪。然而换了位置之后,却一改立场,不仅继续批准莱纳斯运作,甚至还放宽其扩展条件,彻底否定了当年所持的道义姿态。

再比如他们以“反贪换政府”为口号,成功营造“唯有推翻巫统才能肃清贪腐”的观感认知。如今掌权后,不但与昔日口中的“贪腐大鳄”同桌共席,甚至还纵容这些人全身而退,毫无追责迹象。他们更厚颜高喊“UMDAP”,试图为新联盟洗白,却只让人民看清这场“原则沦陷”的政治交易。

曾几何时,行动党极力表现对赵明福家属及猫山王果农的支持,塑造“为正义而战”的形象。但如今,这些曾经的象征性个案却成了无法回避的尴尬。他们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轻描淡写,再无当初声嘶力竭的激情。

他们也曾承诺只要执政,国家必将迎来经济奇迹,“新加坡人会来马来西亚找工作”。如今却是债务飙升,通胀失控,民众困苦不堪。所谓“美好未来”变成一则冷笑话,他们却依旧无动于衷,不觉得可耻,反倒继续用包装与宣传掩盖无能。

布特拉高原的气爆悲剧也再次揭示其老套路。他们第一时间捧出“美禄罐”,制造“行动党与灾民同在”的印象。但现实却是援助款项分配不公、账目不明,灾民投诉不断。政府部门效率低下,灾民被多次要求重复资料、不断被推来推去,身心备受折磨。

如今的行动党,意识到旧有的“自我美化式认知”已难以维系,便转而发动认知攻击,开始透过大量网军渗透网络,制造“批评火箭就是马华走狗”、“国盟是极端分子”、“所有负评都是抹黑”的话术,试图混淆视听,分散民怨。

更令人愤怒的是,他们在种族与宗教议题上展现的双标嘴脸。昔日倡导“多元平等”,如今却在极端言论面前沉默退缩。巫统阿克玛发表具煽动性质的言论时,他们不是反对,而是避而不谈,甚至选择淡化,完全暴露出政治考量大于价值信念的本质。

归根究底,行动党的操作从来不是实干为本,而是认知操控。他们的执政基础,不是能力、不是政绩、更不是诚信,而是一场又一场“感官幻术”的铺排。

最新一招,便是所谓“党政分家”,继续制造“我们还是穷党”的形象,摆出“没有你们捐钱我们活不下去”的姿态,意图再次以道德绑架延续民间供养。这种厚颜无耻的乞怜伎俩,与其说是执政党,不如说是一个披着权力外衣的“募款组织”。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做得不好,而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打算做好。如果真要完整还原这个政党如何从情绪操控走到权力中心,恐怕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完,而是一整本揭露真相的书才能说清。

上一则新闻疑在边境检查站升白旗 印度军承认失败?
下一侧新闻古晋商场发生坠楼 20岁华裔男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