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在社交媒体疯传的视频引发热议:画面左侧,中国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练习缝纫、整理物品,展现出令人惊讶的专注力与生活技能;画面右侧,则是马来西亚某幼儿园的孩子们高举仿真步枪,在老师带领下模拟战争场面,高喊“杯葛以色列”的口号。对比鲜明,刺痛人心。
这不是中马教育体制的优劣竞赛,而是一次深刻的警示:我们怎么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在人生最初的阶段,就被带入一场仇恨的表演?
当幼教被用来植入仇恨
作为一位两岁孩子的父亲,我花了不少时间探访不同幼儿园,了解教育环境和课程安排。确实,有些幼儿园开始注重聘请具备相关专业资格的师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来西亚的幼教系统就此安全无虞。
问题在于,文凭≠专业精神,更不等于社会责任。有些教师虽持有资格证书,却对幼儿心理发育、教育伦理一无所知,更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力。把战争、政治、极端意识形态内容带入幼儿园课堂,这不是“教学”,而是“操弄”。
乡镇孩子的命运,更无力反抗
城市里的中产家长还有选择空间,能将孩子送入设施完善、师资稳定的私立园所。但在乡区、半城市化地区,很多家庭只能“碰运气”——愿不愿负责、有没有资格,仿佛都看天意。
教育部虽早在2017年规定,所有幼教人员必须持有幼儿教育文凭,并推行《国家学前教育标准课程》,但现实却是政策只在纸上发光发热。缺乏有效监管、专业培训断层、不良教师毫无惩处,让这些美好政策形同虚设。
幼儿教育不是填鸭式训练,更不是政治宣教
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无瑕的教育制度——中国教育体制本身也存在城乡资源不均、考试压力过大等问题。但至少我们应该清楚,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不能以灌输仇恨、制造对立为手段。
当我们默许孩子从三岁起就被教育“敌人是谁”,那我们还能指望他们长大后拥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包容共处的能力吗?
幼儿园,是国家未来的起点
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进入幼儿园,不只是学习ABC与123,更是在建立对世界最初的理解。如果这个阶段被有心人利用,注入仇恨与偏见,那么长大后的他们,很可能成为无法理解多元社会、难以与他人和平共处的成年人。
我们的教育系统,不能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我们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改革:
- 落实师资资格审查机制
- 提升培训质量与教育伦理课程比重
- 建立有效的家长反馈与通报平台
- 对违反教育伦理的机构与教师,进行明确、果断的惩处
如果我们不现在修补教育的裂缝,未来将为它付出代价
孩子的教育不该是妥协的领域,更不应是政治表态的工具。他们需要的是温暖、安全、多元而自由的成长环境。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建立保障,也从社会层面清醒认识:我们教孩子什么,未来这个国家就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