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如果孩子的童年缺乏关爱与满足,长大后必定会在某些方面受到影响。作为父母,要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养。

身边有很多朋友,经济条件不成问题,但他们却不舍得为自己花钱。无论是保健、护肤,还是给自己最好的一切,他们总是觉得浪费,甚至有些人购买了护肤品,却因不舍得使用而让它过期。又有多少人明明在工作中被老板压榨,却因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辞职,认为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呢?

有些人,即便另一半对自己发火甚至动手,身边的朋友再三劝告,他们依然不舍得离开,这些都源于内心的匮乏感与自我价值的低落。而这些匮乏感,往往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深刻的联系。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确保下一代的内心是富足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值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如果孩子想吃巧克力,那就让他们吃,但可以有条件地吃。比如,设定适当的时间和规则,允许孩子尝试他们喜欢的零食,而不是单纯地用“不可以”、“吃了会肚子痛”之类的恐吓语气拒绝他们。这样做,不仅能避免孩子产生匮乏感,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当孩子内心得到满足时,他们在看到别人吃巧克力时,就不会像没吃过一样,一拿到就急着吃完,不愿与人分享。相反,适当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他们会更加冷静,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再吃,不会感到不安或恐惧。

至于物质上的富养,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孩子追求虚荣。如果孩子喜欢名牌,我们不应该一味批评,而是尊重他们的愿望,引导他们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的驱动力,而不是盲目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们。

无论是心灵的富足,还是物质的丰富,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内在力量,让他们在未来能够自信地面对世界。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说,满足了某一层次的需求,个人会自然地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与尊重。心灵富足的人,追求的不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实现内心和物质的双重丰盈:

  1. 不要再对孩子说“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们分享工作和赚取金钱的乐趣。
  2. 不要再唠叨孩子“要珍惜,不要浪费”,而是告诉他们“你值得拥有丰富美好的生活”。
  3. 不要再说“我每天辛苦工作养家糊口”,而是分享你为这个家努力奋斗的自豪感。
  4. 不要再说“如果你弄坏了,下次就不买给你了”,而是鼓励孩子尽情玩耍,让玩具带给他们快乐。
  5. 不要教孩子“一定要讨价还价,争取最便宜的价格”,而是提醒他们“别人可能生活不易,给他们一点空间吧”。
  6. 不要再说“记得不要插队,排队好辛苦”,而是告诉孩子“可能那个人很赶时间,今天我们有的是时间,放他一马”。

通过这些改变,我们不仅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更能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无穷的力量。希望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能觉察到自己言行的深远影响,把匮乏感抛在脑后,把富足和希望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在未来的世界中自由成长、勇敢追求。

上一则新闻高危工作无需学历 37岁主妇年赚31万令吉
下一侧新闻大马有幼教被用来植入仇恨 未来恐将为它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