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健身成为不少人假期生活的一部分,但运动安全问题也引起关注。5月2日上午7时47分,2025年湖北江陵长江半程马拉松进行至7公里补给站附近时,一名30多岁的男选手突然晕倒,场面一度紧急。
幸运的是,担任赛事医疗急救跑者的易卓当时距离仅约200米,迅速赶到事发地展开急救。初步判断发现该男子已出现叹息式呼吸——这是心跳骤停前的关键征兆。易卓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并大声提醒周围人群腾出施救空间。
在志愿者协助下,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也迅速送达现场。通过持续胸外按压及电击除颤,该男子逐步恢复微弱自主呼吸。7时55分,急救车抵达,医生确认:“现场救援果断得当,为患者争取了宝贵抢救时间。”目前,该名跑者已无神经系统损伤,转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
就在前一天(5月1日),深圳也发生类似事件。一名中年男子在洪湖公园西门跑步时突感胸痛及呼吸困难,随后倒地失去意识。危急之际,热心市民与公园工作人员在120调度员电话指导下立即展开抢救。深圳市人民医院急救人员赶到后,该男子在送医途中恢复意识,目前病情稳定。
剧烈运动背后,心脏的“过劳警讯”
为何一些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会在运动中突发心脏骤停?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贾娜解释: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泵血约5升;但在剧烈运动中,这一数值可能暴增至50升,极大加重心脏负荷。
若个体本身存在潜在心脏疾病,此时便容易出现功能“超载”,导致猝死。此外,高温、低温或湿度较大的环境,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抢救心脏骤停:黄金4分钟至关重要
一、心肺复苏术(CPR)是救命第一步
一旦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无意识、无呼吸,应立即进行CPR操作——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内开展急救,成功率可大幅提升。
江陵与深圳两名跑者均因及时接受CPR得以幸存。
二、AED是救命“神器”
AED配合CPR使用,可大幅提高抢救成功率。使用方法如下:
- 开:开启AED电源,根据语音提示操作;
- 贴:将两片电极贴于患者胸前(右上、左下);
- 插:将电极线连接至主机,设备会自动分析心律;
- 电:如提示需要除颤,确认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除颤键;之后应立即继续CPR,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留意心脏骤停的“预警信号”
心脏骤停并非毫无征兆。若出现以下症状,务必提高警惕:
- 经常性心悸、气短或胸闷;
- 睡觉时胸部压迫感明显,难以平躺;
- 胸口偶有刺痛,或在情绪激动时出现明显不适;
- 走路稍快即气喘、心跳加速。
尤其是这些症状在短时间内突然加剧,甚至出现晕厥、抽搐等表现,那可能是心脏骤停的前兆,应立即就医。
运动虽好,健康更重要。跑步时若感到心慌或胸闷,应果断停下,及时寻求专业检查,切勿硬撑。掌握急救知识、识别预警信号,关键时刻或可挽救一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