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4月正式访问马来西亚,马中关系再度升温,内政部长赛夫丁也随即宣布,两国互免签证政策(PLV)将延长五年,旅客逗留期限从30天延长至90天。

大马评论员黄金祥表示,这项利好消息一出,社会反应不一。有人欢迎,认为将带动旅游与消费;也有人担忧,质疑是否会引来“免签打工潮”,冲击本地就业市场。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入境大马的中国游客达372万人次,年增率高达130%。他们每人在马平均花费约RM7000,等同为我国带来超过RM260亿的旅游收入。这样的贡献,无疑为本地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行业注入强劲动能。

面对庞大商机,本地业者若想分一杯羹,势必要提升服务品质、优化顾客体验,让中国旅客在“好玩”的同时,也“花得甘愿”。

除了观光,赴马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急剧上升,从2018年的3800人激增至2023年的4万7000人。受欧美国家收紧签证、提高学费等政策影响,大马已成为中国学生留学新宠。这也意味着,教育、住宿、零售、餐饮等领域将迎来数十亿令吉的新商机。

不仅游客与学生,中国投资者也持续加码布局大马。根据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2024年报告,中国以RM282亿的投资额排名第三,为我国带来超过8万个就业机会,并加速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例如汽车领域,比亚迪、奇瑞、上汽、长城等中国电动车品牌纷纷进驻,为我国汽车市场带来新技术与更多元选择,也推动本地装配、零件与维修生态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资金、企业、技术源源而来的同时,本地也出现了“抢饭碗”的焦虑。一些中国商家趁免签便利进入,涉足本地零售、建筑、饮食甚至摄影等行业,引发争议。

最近在网上掀起讨论的“RM299婚摄配套”,就是由中国摄影团队提供的超低价服务。有本地业者指控对方压价抢客,还高薪挖角本地化妆师、租用摄影棚,令本地同行难以为继,怨声载道。

针对这类现象,有人主张理性看待:既然他们能用新模式生存,何不借鉴改进?也有人对“外来竞争”充满敌意,动辄将其污名化为“破坏本地市场”的元凶。

的确,如果这些外国团队未持有合法工作准证而在本地非法经营,有关当局理应执法,行业公会也应收集证据举报,防止制度遭滥用。必要时,政府可通过入境提示,加强警示教育。

但我们也必须公正以待——非法打工者不只来自中国,来自东盟的免签旅客也有不少涉及打工行为。若因个别违规行为就全盘否定中马免签安排,既失公平,也失战略视野。

更重要的是,本地商家必须意识到,当市场竞争加剧时,靠关系、靠惯性、靠舒适区过日子已不再管用。

例如许多咖啡店请外劳打理一切,老板只坐柜台玩手机,环境卫生糟糕,味道毫无改进,早已失去竞争力。一旦隔壁新开一间整洁明亮、口味地道的餐馆,顾客立刻倒戈。

中国企业以低成本、高效率著称,不论是房地产、科技或零售,都擅长通过量产、流程优化、技术整合来压缩成本,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产品。

当年中国开发商碧桂园进入新山市场,推出设计新颖、价格亲民的高楼住宅,令本地发展商措手不及。然而,那些懂得自省与革新的业者,也从中找出差距,提升产品附加值,最终逆势突围。

反观碧桂园的“森林城市”因施工质量饱受诟病,入住率低迷,业主维权不断,最终落得“鬼城”之名。再大品牌也会因忽略本地需求与管理失当而失利。

这说明,市场竞争的胜负,不取决于“来自哪里”,而取决于“做得好不好”。

我们应该欢迎良性竞争,让最有能力、最具创意的企业脱颖而出,而非一味抱怨“外人抢走生意”。商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胜者,也没有天然的护城河。

至于是否要为本地市场设限、对外资设障?值得思考的是:当欧美、日本企业遍布大马、外国咖啡店与连锁快餐攻占街头时,为何较少人抗议?如今中国商家来临,却引起连篇批评,是否另有偏见?

不要忘了,大马华社历来就是保护主义政策下的受害者。无论是大学固打制、土著股权限制、政府工程专属配额,我们靠的从来不是特权,而是勤奋与自力更生。

今天的马来西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保护,而是更多的竞争力。我们若真有信心,就不怕外来挑战,怕的是自己停滞不前。

我们不能只想赚中国人的钱,却不让中国人赚我们的钱。那种双重标准的思维,只会让我们离特朗普式的“反全球化民粹”越来越近。那不是强者的自信,而是弱者的怨气。

与其抱怨中国人抢生意,不如检视自己为何会被抢走。与其画地为牢,不如奋发向上,把顾客留在本地,把市场留给有能力的人。

上一则新闻男友月入才RM1800 父母反对女儿结婚
下一侧新闻为了科学而「献身」 男子故意让蛇咬几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