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一名男子在社交平台Threads分享自己买下三间房产的经验,却意外引发了“马来人是否真的没兴趣买房”的讨论。许多网民随即驳斥这种说法,强调买房能力与种族无关,关键在于个人经济条件和生活压力。
该男子分享,他和妻子从结婚初期便规划置业,几年来已拥有三间房产。他透露,自己采取的策略简单且务实,即利用公积金第二账户(KWSP)存款支付头期款和初期贷款分期,之后将房屋出租,由租金承担每月贷款供款。
“我们只需负担第一年的贷款分期,之后房子便能‘自给自足’。我们夫妻也选择过简朴生活,不追求奢侈,开旧车、租小房子,逐步累积资产。”他说。
即使第三间房产位于售价更高、外国人也可购买的国际地段(lot antarabangsa),他们依然沿用同样的方式,以租金抵消贷款,同时适度动用公积金补贴。
不过,这番分享引发了关于马来人购房意愿的热议。大量网民表示,买房与否并非种族问题,而是经济能力与生活负担使然。
有网民指出:“关键在于群体差异,是B40(低收入群体)、M40(中等收入群体),还是T20(高收入群体)?B40连基本生活都捉襟见肘,还要养车,哪有余力买房?”
也有留言提醒:“每个人的人生节奏不同,不必攀比。有人较早置业成功,有人则需更多时间,不能以个别案例来概括整个族群。”
此外,也有网民从投资角度切入讨论,指出购房问题并非单纯以族群划分。例如,有人分享自己继承了四间持有地契的房产,无需再购新屋,只需缴纳税金并收租,实现100%无贷款、无债务负担。
同时,也有人提醒,持有房产同样存在风险,即使房子位于优质地段,若遇上不可预见的事故,如瓦斯爆炸或火灾,仍有可能导致投资失败或蒙受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