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保险,几乎每个人都会点头认同:“应该买。”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赶紧为他投保;到年老时,即使保费节节攀升,手上的医药卡仍被视为救命符,只要经济许可,许多人都会坚持“能保多久就多久”。
然而,虽然保险已成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买保险时,我们也必须警惕:自己是不是过度投保了?

朋友B就是一个典型例子。48岁的他,正经历事业低潮,重整财务时才惊觉,每月单单保险保费就要付出2000令吉,占了他收入的三分之一。
回想当初,保险代理信誓旦旦地告诉他:“储蓄型保单既能保本又能赚取复利,年回报率高达7%-8%。”这诱人的说辞让他毫不犹豫签下一张又一张,心想着:“早买早保障,早买早赚钱。”他天真地以为,买保险就是在为未来打基础、为退休做准备,甚至把保险当成理财投资。

除了储蓄型保单,他还购买了数份医药保险。但问题是,他买到了一堆重复保障。譬如投资型保单中已涵盖住院医疗险,他却又另外买了份独立医药保单,每个月又多出好几百令吉的负担。朋友无奈地笑说:“要是失业,恐怕还得贷款来缴保费。”

其实,保险的初衷是为风险来临时提供缓冲,而不是让人因为一纸保单而生活拮据。保险从来不是投资,也不是储蓄工具。可惜现实中,很多人误把保险当成投资管道、退休金计划,甚至认为“死亡理赔金”是留给孩子的未来财富。

我始终相信保险的重要性。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当意外、疾病、住院、身故等突发状况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支撑,帮助你转移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今天,一份妥善的医疗险或重疾险,能让人在治疗期间专心康复,无后顾之忧。

曾经一位极具责任感的保险经纪告诉我:“保险是为未雨绸缪,而不是让你倾家荡产,更不是用来发财。如果为了缴保费还得去借钱,那就彻底背离了保险的意义。”

我支持投保,但前提是,必须清楚认识保险的本质:它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必须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量力而行,确保自己能持续负担得起保费,不至于为了保障而被拖垮。

保险,应回归本质——它是风险管理的工具。
买保险,不是“全包”,而是精准规划,合理配置。要把储蓄、投资和保障明确区分开来。保险的最大任务是“保障”,因此我们应优先强化必要的险种,例如医药险、重大疾病险、意外险及人寿险;至于储蓄与投资,应该另找合适的理财工具来处理。

买保险,不是为了押宝未来的财富,而是为了当下能活得更安心、更有尊严。真正好的保险,是在关键时刻撑住你的人生,而不是在日常里拖垮你的生活。

上一则新闻解决池水有异味问题 古晋马中公园或办钓鱼比赛
下一侧新闻疑与骑士爆争执 轿车司机竟辗他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