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正面临艾滋病感染趋势的结构性转变,青年群体感染率上升问题堪忧。数据显示,大学生与中学生群体中,因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病例持续增加,对此,马来西亚艾滋病理事会(MAC)联合多方推出首个数字化预防服务平台,试图通过创新手段遏制疫情扩散。
一、青年感染率触目惊心:性行为成主要传播途径
据马来西亚艾滋病理事会兼大马艾滋病基金会名誉秘书再顿耶哈雅医生披露,当前艾滋病感染呈现显著年轻化特征:
- 20-29 岁群体:占新增感染病例的 44%,为感染率最高年龄段
- 13-19 岁中学生:4% 确诊感染 HIV,其中超 90% 因性行为感染
- 特殊群体警示:2023 年新增 8 例 13 岁以下儿童感染病例,均涉及非自愿性行为或母婴传播
“中学毕业生和大学生是感染重灾区,” 再顿耶哈雅指出,“尽管我们长期开展‘共用针筒危险’的宣传,使注射吸毒感染率下降,但性行为传播率却同比上升 27%。”
二、数字化防控破局:首个 HIV 预防平台 ProtectNow Hub 上线
为应对青少年感染激增问题,马来西亚艾滋病理事会联合公共卫生专家、社区组织及青年群体,正式推出ProtectNow Hub—— 马来西亚首个数字化艾滋病预防服务平台。该平台自上线以来,已吸引超 7.4 万人次使用,其核心服务包括:
服务类型 | 具体内容 |
---|---|
暴露前预防(PrEP) | 提供线上咨询及药物配送服务,降低高危行为感染风险 |
HIV 自我检测 | 售卖匿名检测包并附视频指导,结果可在线加密提交给医生 |
心理健康支持 | 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 1 对 1 线上疏导,针对感染后心理创伤干预 |
戒瘾康复协助 | 联合社区戒毒中心,提供毒品依赖者转介服务及康复跟踪 |
“平台以‘去 stigmatization(去污名化)’为设计核心,” 再顿耶哈雅强调,“年轻人可通过匿名方式获取信息,避免因恐惧歧视而延误检测或治疗。”
三、数据背后的社会隐忧:性教育缺失与社群风险
卫生部数据揭示深层社会问题:
- 传播途径构成:
- 同性恋 / 双性恋群体:62%
- 异性性行为:33%
- 母婴传播及其他:5%
- 认知鸿沟:调查显示,仅 38% 的大学生正确认知 “安全套全程使用必要性”,52% 的中学生不知 “HIV 窗口期检测” 概念
- 服务可及性:农村地区青年获取检测服务的平均距离达 15 公里,高于城市的 3 公里
“我们在校园开展预防活动时发现,许多学生将‘性行为’视为‘成年仪式’,但缺乏基本防护知识,” 她补充道,“ProtectNow 的‘社区主导’模式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 由同龄志愿者进行内容共创,更易被年轻人接受。”
四、多方联动防控:从政策到基层的立体应对
在 “ProtectNow Hub 启动仪式” 上,卫生部艾滋病 / 性病 / 丙型肝炎部门主管法兹达医生宣布将平台纳入国家防控体系,并透露三项新举措:
- 校园干预计划:2024 年起在 500 所中学试点 “同伴教育员” 制度,由经过培训的学生传播防艾知识
- 检测网络下沉:在全国 200 个社区诊所增设 “青年友好型检测点”,提供免费、私密检测服务
- 政策倡导:推动修订《性健康与艾滋病预防法案》,将 “全面性教育” 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现场出席的 300 余名嘉宾中,包括艾滋病患者代表、社区倡议者及卫生专业人员。患者组织负责人拿督沙阿里呼吁:“防控艾滋病需要打破‘谈性色变’的文化禁忌,尤其要倾听年轻人的真实需求。”
五、未来挑战:从数字创新到社会共识
尽管 ProtectNow 平台展现了技术赋能的潜力,但专家指出,马来西亚仍需破解两大难题:
- 文化阻力:保守社群对 “婚前性行为讨论” 的抵触,可能影响平台推广
- 资金可持续性:当前平台运营依赖国际捐赠,需建立政府 – 企业 – 公益三方共担的资金机制
“这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公平议题,” 再顿耶哈雅总结道,“当 8 岁孩子都可能成为感染者,我们必须用创新手段与过时观念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