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疑似 “仙人跳” 的桃色敲诈案近日引发马来西亚社会关注。21 岁巫裔网红 “贝拉”(本名努蕾丽雅娜)与 7 名青年被控共谋勒索,昨日在新山第三推事庭受审时,其身穿的白色圆领制服因印有华人神庙字样,意外掀起全网讨论。

一、庭审现场:网红穿神庙制服出庭,身份背景成谜

昨日上午,贝拉在 CID 警员押送下进入法庭时,身着一件印有 “某大伯公庙” 红色字样的白色圆领制服,引发在场媒体与网民注意。从公开资料看,这一着装存在多重矛盾:

  • 宗教身份争议:其 TikTok 账号显示,贝拉 2022 年起多次发布戴头巾的视频,被推测为穆斯林;但穆斯林传统服饰与华人神庙制服存在明显文化差异。
  • 族群猜测:部分网民认为她可能是砂拉越或沙巴原住民,因部分原住民社群对多元文化服饰接受度较高;也有人质疑 “是否为刻意博眼球的炒作”。

《中国报》记者查阅其社交平台发现,贝拉日常风格偏向开放,曾发布与男性亲密互动视频,且评论区常出现 “颜值争议”—— 不少网民留言讽刺其外貌,称 “普通人都比她漂亮”。

二、案件回顾:桃色陷阱设局,受害人遭围殴重伤

根据控状,贝拉等人于上周五(18 日)晚 9 时 30 分,在避兰东组屋区某单位约见 22 岁受害人莫哈末法里斯。见面后,团伙以 “桃色事件” 为由勒索钱财,因受害人无法当场凑足金额,7 名男子对其实施暴力殴打,致其重伤倒地。

检方指控,贝拉在案件中负责 “色诱邀约”,其余男子负责实施恐吓与暴力,涉嫌违反《刑事法典》第 380 条(侵入住宅勒索)及第 325 条(蓄意重伤)。若罪名成立,最高可判处 10 年监禁及罚款。

三、网民热议:文化符号误用还是炒作?

贝拉的庭审着装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留言呈现两极化:

▶ 文化敏感性争议

  • “马来同胞穿华人神庙制服,是否涉及宗教冒犯?”
  • “大伯公庙制服是华人宗教象征,非信徒穿着需谨慎,这可能引发社群误解。”

▶ 炒作质疑

  • “故意穿争议服装博关注吧?毕竟网红需要流量。”
  • “之前视频就靠擦边球吸粉,这次怕是想靠庭审再火一把。”

▶ 身份解构讨论

  • “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国家,穿什么衣服是个人自由,没必要过度解读。”
  • “与其纠结着装,不如关注案件本身 —— 年轻人为何卷入暴力犯罪?”

四、社会反思:网红经济下的道德失范

此案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的多重乱象:

  1. 流量至上的价值观:贝拉曾通过 TikTok 发布性感、亲密互动等擦边内容吸粉,此次事件被质疑为 “为流量不择手段” 的极端案例。
  2. 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涉案 7 名男子年龄最小仅 19 岁,反映部分年轻人对法律风险认知薄弱。
  3. 跨文化符号的误用:神庙制服的不当穿着,暴露了年轻一代对多元文化尊重的缺失。

社会学家指出,网红经济的泡沫化正在催生 “道德空心化”,部分青少年将 “眼球效应” 凌驾于法律与伦理之上,亟需家庭、学校与平台三方联动引导。

五、案件后续:控辩双方今日续审

截至发稿,贝拉与 7 名被告均未认罪,案件今日(27 日)续审。法庭将审查监控录像、受害人医疗报告等证据,并核实贝拉在事件中的具体角色。若检方能证明其 “主动参与设局”,量刑可能加重。

无论判决结果如何,这起案件已成为一面镜子 —— 既照见网红产业的浮躁生态,也映出多元社会中个体行为与文化尊重的深层课题。

上一则新闻撕掉花瓶标签 阿娇挑战患癌单亲妈妈
下一侧新闻野猪惹祸摩哆闪避失控 2少年血溅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