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制造”(Made in Malaysia)这四个字,正成为某些企业规避美国高额对等关税的“黄金标签”。为了避开对中国商品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越来越多线上商家借助“可疑服务商”之手,将商品的“中国制造”标签换成“大马制造”,借此节省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关税成本。
据《彭博社》引述五位知情人士透露,从运动服饰、家具到家庭医疗保健用品,不少商家正接获来自外国物流公司的邀约。这些物流商主动提供虚假的发货单,或建议将货物转运至如马来西亚等关税较低的国家进行“洗产地”操作,以达到降低进口税负的目的。
这些“服务”往往透过社交媒体接触商家,提出“节省成本方案”。其中一个常见手法是,这些服务商假扮下一轮的进口商,并刻意低报货值。例如,一家中国货运代理就透露,大部分客户会选择将中国商品先转运至马来西亚,再贴上“大马制造”标签,因为相比中国的145%关税,马来西亚仅为24%,差距极大。也有客户选择暂缓发货,观望特朗普是否会放宽关税政策。
虽然这种规避手段并非新鲜事,但线上商家表示,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月大幅提高对中关税后,此类明目张胆的建议大幅增加。尽管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多变,但这种灰色操作依旧在市场中活跃。
一些商家拒绝参与其中,但也坦言担心对手可能利用这些手段,在竞争中占尽优势。经营网店售卖武术用品的亚伦·鲁宾(Aaron Rubin)透露,他曾接获建议将一批价值3万美元的中国商品以1万美元申报,便可省下近3万美元的关税。然而他最终选择举报对方,并警告此类海外注册、美国设有空壳公司的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监管。
“如果每个货柜都能省下1万美元,累积起来就是天文数字。”鲁宾指出,现在确实有公司将这种“避税服务”当成商品来卖。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主要依据进口商和物流公司提交的文件来征收关税,这些文件中必须清楚列出商品原产地、价值和预计税金。任何蓄意低报或虚假申报原产地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涉事方可能面临刑事和民事责任。
不过,CBP拒绝说明是否因关税上调而加强执法,仅表示目前主要依赖公众投诉进行调查。发言人杰弗瑞强调:“CBP不会公开调查手段、消息来源,或任何可能影响调查进展及证人安全的信息。”
关税资料公司Import Genius研究主管威廉·乔治指出,关税的骤升让不少商家重新评估“违规的成本与收益”。“企业在生死边缘挣扎,有时宁愿冒险犯法,也不愿失去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