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LinkedIn 上一则特殊的职场故事引发热议:一名员工因深感被公司「榨干即弃」,竟将辞职信写在厕纸上,以此控诉职场不公。这一极端举动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工具人」式职场关系的深刻抵触。

辞职信上的扎心隐喻

求职者 Angela Yeoh 分享的案例中,当事人在 LinkedIn 匿名讲述:
「我用了整整一卷厕纸书写离职信,因为这就是公司对我的态度 —— 需要时抽取使用,用完后随手丢弃。」
信中字迹潦草却字字尖锐,甚至特意保留了厕纸的纹路与撕扯痕迹:「当你们看到这张纸时,或许能明白我为何选择用它承载最后的诉求。」

职场「厕纸哲学」刺痛打工人

这一比喻迅速引发共鸣,评论区满是「人间真实」的感叹:

  • 网友 @职场观察员:「多少人在凌晨三点改方案时,觉得自己像被反复擦拭的厕纸,最后还要被冲进马桶。」
  • 前 HR@林小姐:「曾见过连续加班住院的员工被劝离职,话术是『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和扔厕纸有什么区别?」
  • 企业主 @陈先生反思:「当员工开始计算『被消耗的价值』,说明管理已失去温度。」

职场文化病:工具化 vs 人性化

Angela Yeoh 借此呼吁企业正视「一次性员工」现象:

  1. 压榨式管理的代价
    • 案例中的员工提到,离职前连续 6 个月无休,项目结束后被暗示「公司不需要闲人」,与厕纸的「用完即弃」形成残酷对照。
    • 数据显示,新加坡 2023 年主动离职率达 18%,超 40% 受访者称「感受不到职业尊严」。
  2. 留人的核心是尊重
    • 「真正的忠诚来自被重视的感觉。」Angela 举例,某科技公司为离职员工举办「毕业礼」,反而收获更多行业口碑。
    • 管理学中的「情感账户」理论指出:每一次认可、培训或关怀都是「存款」,而忽视员工诉求则是「取款」,透支终将导致关系破裂。

企业应对:从「工具理性」到「价值共生」

  • 即时行动:建立匿名反馈渠道,定期调研员工「被利用感」来源,避免将加班、调岗等正常管理行为异化为「榨取」。
  • 文化重塑:通过「员工成长地图」替代单纯 KPI 考核,让工作经历成为个人价值提升的阶梯而非消耗过程。
  • 离职关怀:即便终止雇佣关系,也可提供推荐信、行业人脉对接等「软福利」,让员工感受到「离开不等于否定」。

结语:一张厕纸背后的职场觉醒

当年轻人开始用极端方式控诉「工具人」命运,本质是对「职场人性化」的强烈诉求。正如 Angela 在帖文结尾所言:「职场不该是用完即弃的消耗品货架,而应成为彼此成就的土壤。或许一张厕纸太过刺眼,但它至少让『被忽视的尊严』有了被看见的可能。」

企业管理者不妨自问: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是否还记得每个员工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毕竟,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该建立在「用完即弃」的冰冷逻辑之上。

上一则新闻去男友家露一手煮4菜1汤 全家吃完进医院
下一侧新闻只闻了宝宝脚 女星眼睛竟肿到睁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