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际往来中,一份小零食竟暗藏 “社交潜规则”?一名女网友在《Dcard》爆料,因两次收下同事分享的饼干未回礼,被对方暗中嫌弃 “不懂人情”,引发关于 “职场小物分享该不该回礼” 的热议。

事件经过:两块饼干引发的社交危机

原 PO 提到,同部门的林姓同事先后两次分给她牛轧糖和奶油饼干,她礼貌收下并道谢,却在一次闲聊中被其他同事提醒:”小林觉得你很不懂礼貌,收了东西都不回礼。”

  • 当事人困惑:”我以为随手分享零食就像茶水间借笔一样自然,谁会特意记着回礼?”
  • 背景补充:原 PO 此前曾主动切蛋糕分给包括小林在内的同事,但因非 “一对一回礼”,未被对方视为 “答谢”。

职场社交潜规则大起底

事件曝光后,网友纷纷晒出类似经历,揭开职场 “小物经济” 下的微妙心理:

  • 回礼强迫症患者
    “我每次收到零食,第二天一定会带饼干或水果分给对方,不然总觉得欠人情。”
    “曾收到同事从日本带的抹茶巧克力,特意买了星巴克礼盒回礼,礼轻情意重嘛。”
  • 随性派反击
    “分享零食的本质是善意流动,若变成 ‘ 投桃必须报李 ‘ 的交易,不如直接开零食交换会?”
    “以前带了整盒凤梨酥分给大家,没收到任何回礼,难道我要挨个讨债?”

礼仪专家:分享≠索礼 职场人际需把握 “度”

心理咨询师陈怡君分析,此类矛盾源于 “社交认知差异”:

  • 给予者心理:部分人将分享零食视为 “建立联结的投资”,期待通过 “你来我往” 拉近关系;
  • 接收者心理:更多人认为是 “办公室日常互动”,无需上升到 “礼尚往来” 层面;
  • 潜在风险:当 “分享 – 回礼” 形成隐形压力,可能导致职场新人焦虑,甚至演变为 “零食军备竞赛”。

高情商应对方案:三招破解 “回礼困境”

  1. 主动设定规则
    初次收到零食时可明确表态:”谢谢!不过我不太习惯回礼,咱们互相分享就好~” 提前划清界限;
  2. 非对称式答谢
    不必精准 “等价回礼”,可在对方需要时提供其他帮助(如代领快递、分享资料),用行动替代物质;
  3. 团队化社交
    收到个人分享的零食后,次日带一盒饼干放在茶水间,标注 “感谢 XX 的分享~大家一起吃!” 将私人往来转化为集体互动。

网友热评:职场礼仪不该成为甜蜜负担

  • 扎心真相:”最可怕的不是回不回礼,是你永远猜不透对方给零食时心里有没有算 ‘ 投资回报率 ‘。”
  • 反向操作:”曾故意带超辣牛肉干分给爱计较的同事,从此他再也没给过我零食。”
  • 终极拷问:”如果分享零食是为了换人情,那和超市买一送一有什么区别?”

这场由饼干引发的职场微风暴,本质是快节奏社会中人际边界感的重构。正如原 PO 在后续更新中所言:”当一块饼干需要承载 ‘ 社交焦虑 ‘,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办公室里的人情味,真的需要用零食来称量吗?” 或许最好的职场相处之道,是不强求 “来而不往非礼也”,但也不辜负每一份真诚的 “随手分享”。

上一则新闻聘金谈不拢 婆婆怒呛:你们这是在卖女儿吧
下一侧新闻韩医美酿惨剧 女设计师打针后左眼永久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