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始至今终没有等到中国“低头”。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232调查」相关事实清单,指出由于中国对美方的关税反制,目前中国某些出口产品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而仅仅两天后,4月17日,特朗普又改口称不希望继续提高对中国的关税,担心这会令两国贸易停滞。
曾几何时,当美方宣布对中国加征10%、20%关税时,中国企业和民众仍严阵以待、密切关注。如今高到145%、245%的数字,不但难以引起足够重视,反而成为饭后谈资——这场“加税秀”正在不断消解中美贸易问题应有的严肃性。
特朗普究竟想要达成什么?美国民众是否已意识到自己正为这场贸易政策埋单?华盛顿真正担忧的焦点又是什么?特朗普是否还有其他筹码?美国独立调查记者、《地缘政治经济报告》创办人本·诺顿(Ben Norton)近日接受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的专访,就此分享了他的观察。
北京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问: 您如何看待特朗普反覆加征高额关税、甚至动辄变动关税额度的行为?他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答(诺顿): 245%的关税,其实是一种政治姿态,是恐吓式的策略。特朗普试图营造出美方掌握主导权的假象,但现实恰恰相反。贸易冲突反而暴露出美国对中国制造的深度依赖。手机、电脑、半导体等关键产品——这些特朗普豁免关税的项目,正说明美国根本无法自行生产现代经济所需的核心零件。
特朗普朝令夕改的举动反映了一个事实:美方自己心里很清楚,它其实并不占优势。这种高调的“强硬”背后,是对本国经济结构问题的深层焦虑。
特朗普想借贸易战逼中国签下一份对美有利、对中不利的不平等协议,有点想复制1985年重创日本的《广场协议》。不过,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北京既不依赖美国,也具备强大的内部动员和产业升级能力,不可能重蹈覆辙。
关税转嫁百姓,美国民众用脚投票
问: 特朗普一再声称关税会推动制造业回流,您怎么看这一目标的可行性?
答: 光靠关税,无法重塑制造业。真正实现再工业化,需要系统性的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投入、教育与技能培训。关税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孤立使用。
而特朗普的做法是“一刀切”的关税政策,没有针对性,也缺乏配套政策,这不仅无法带动制造业发展,反而加重了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更重要的是,美国目前根本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缺乏工厂、技术工人和供应链,这种政策最终只会加剧“去工业化”。
问: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美国消费者似乎在反其道而行——大量囤货、热捧中国电商产品。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 特朗普说中国会为关税买单,这是彻底的误导。实际上是美国的进口商先承担这笔费用,再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本质上这是一种“消费税”。影响最大的,正是普通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
特朗普和他身边的13位亿万富翁推行减税政策为富人和大企业让利,同时把关税成本转嫁给广大民众。这才是美国民众疯狂抢购中国产品的原因。他们知道关税带来的是涨价,而不是保护。
多边趋势加速 美国或走向孤立
问: 如果世界其他国家也效仿美国打起关税战,会带来什么后果?特朗普的做法会不会加剧通胀、甚至引发经济衰退?
答: 特朗普的政策毫无疑问推高了美国的通胀风险。美国没有能力自给自足,而激进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极大增加了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虽然当前与19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不同,但如果越来越多国家采取关税报复措施,美国的孤立只会加剧。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正在推动去美元化和更加公平的全球经济体系,比如金砖国家一直呼吁建立新型国际金融架构。特朗普的贸易战反而促成了这一趋势的加速,令美国在全球体系中进一步边缘化。
中国推进多元贸易,美国无后手可打
问: 特朗普曾幻想中国会主动打电话求和,但“那通电话”始终没有出现。接下来他还有哪些筹码可打?
答: 其实,美国的牌已经不多了。从结构上看,美国对中国的依赖比中国对美国更深。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多数商品,比如农产品和能源,基本都可以替代。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量关键产品目前仍无法替代,才会出现“关键产品豁免”的现象。
此外,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自主研发和贸易多元化。如今出口占中国GDP比重已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显示中国经济的内需能力更强、结构更稳健。
最关键的是,中国的产业政策是系统化、长期性的,而美国则缺乏明确方向,政策多由财团与金主驱动,短视且混乱。美国对贸易战的长期后果几乎没有预案,最终可能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