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通过脸书专页 “Tuina KL 推拿高手” 分享了自己独特的存钱方式 —— 每次收到 20 令吉纸币,就将其放入月饼盒。几年下来,盒子里已塞满钞票,他笑称 “这攒的不是钱,是生活的仪式感”。这一分享引发网友共鸣,纷纷晒出自己的 “存钱秘籍”。

存钱仪式:20 令吉纸币的 “月饼盒之旅”

  • 规则简单:男子设定 “20 令吉专属账户”,无论购物找零、工资收入还是红包礼金,只要收到 20 令吉纸币,便立即存入特制的月饼盒;
  • 成果亮眼:从照片可见,方形月饼盒被纸币填满,估算金额超 5000 令吉。他表示,这笔钱将用于年度旅行或购买心仪物品,“每次打开盒子都很有成就感”;
  • 仪式意义:“电子支付让钱变成数字,但纸币的触感能让人更珍惜每一分努力。”

网友晒招:从 10 仙硬币到特定面值

评论区成了 “民间存钱大赛” 现场:

  • 怀旧派
    “疫情前我每周存 50 令吉纸币,用铁盒存了 3 年,结婚时拿出来付了蜜月旅行首付。”
    “小时候学妈妈存 10 仙硬币,装满饼干罐后拿去银行换,买了人生第一台自行车。”
  • 创意派
    “我只存尾号相同的纸币(如 111、222),既有趣又能控制花钱欲望。”
    “每月把工资的 10% 换成 10 令吉纸币,用收纳册按编号收藏,比理财 APP 更有动力。”
  • 现实派
    “电子钱包普及后,特意去银行换纸币存钱,就当是给生活‘留白’。”
    “给孩子准备了‘梦想存钱罐’,他每做一件家务就放一枚硬币,学会劳动与收获的关系。”

存钱心理学:小习惯背后的大满足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类 “具象化存钱法” 流行的原因在于:

  1. 视觉反馈激励:实物积累带来的成就感,比数字增长更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
  2. 仪式感强化行为:设定特定规则(如只存 20 令吉、专用容器),将存钱转化为可坚持的生活仪式;
  3. 对抗消费主义:在电子支付泛滥的时代,实体货币的存储成为一种 “逆潮流” 的自我控制。

实用建议:打造专属存钱仪式

  • 设定明确目标:如 “存满一盒换新手机”“为孩子存教育基金”,目标越具体,动力越强;
  • 选择趣味容器:复古铁盒、装饰罐或 DIY 存钱箱,让存储过程更具纪念性;
  • 定期复盘奖励:每半年清点一次,用 10% 的金额奖励自己,形成 “努力 — 储蓄 — 享受” 的正向循环。

男子的月饼盒存钱法,看似是对纸币的执念,实则是在快节奏生活中,为自己保留一份 “慢慢来” 的耐心。正如网友所言:“存钱的意义不是抠门,而是用微小的坚持,为未来攒出更多选择的底气。” 你是否也有独特的存钱仪式?不妨从今天开始,为生活攒一份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上一则新闻12岁女童从组屋6楼坠下 当场身亡
下一侧新闻轿车失控驶入反向车道 外送骑士惨遭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