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新闻主播叶剑锋近日分享的一段视频,引发公众对街头小贩生存状态的关注与讨论。画面中,一名身着厚重卡通头套的小贩在车流中穿梭叫卖腌制水果,烈日下的艰辛身影让人心酸,却也触发了关于 “同情式消费” 与公共安全的争议。

高温下的危险营生:每一份收入都冒着风险

在等红绿灯的间隙,叶剑锋用镜头记录下这样的场景:

  • 生存环境:厚重不透气的公仔服在 30℃以上的高温中如同 “移动蒸笼”,小贩需在静止与行驶的车辆间快速穿行,躲避车流的同时还要叫卖商品;
  • 潜在风险
    • 生理层面:中暑、脱水、热射病等健康威胁;
    • 交通层面:干扰驾驶员注意力,增加追尾、剐蹭等事故概率;
  • 特殊群体:据观察,此类小贩多为无合法工作准证的外籍人士,一旦遭遇意外,因身份问题难以获得法律及医疗保障,陷入 “事故无人担责、伤病无钱医治” 的困境。

网友争议:同情 vs 规则,支持生意是否变相纵容?

视频评论区呈现两种对立观点:

  • 同情派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在烈日下拿命换钱?”
    “应关注背后的社会问题,如外籍劳工权益、就业机会不足等。”
  • 理性派
    “马路中央兜售商品违反交通法规,威胁自身及他人安全。”
    “购买行为看似善意,实则可能鼓励更多人冒险,形成恶性循环。”
  • 深层矛盾:有网友指出,问题根源在于 “合法谋生渠道匮乏”—— 若小贩能在合规场所经营,谁又愿选择这种高风险方式?

社会反思:如何平衡温情与规则?

这一现象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复杂命题:

  1. 生存权与公共安全的冲突
    外籍劳工因语言、技能限制,常被迫从事低端体力劳动,而合法摆摊门槛(如申请执照、缴纳费用)可能超出其承受范围;
  2. 制度缺口
    • 缺乏针对流动小贩的规范化管理机制(如划定时段 / 区域经营);
    • 外籍劳工权益保障薄弱,职业伤害救济渠道不畅;
  3. 公众责任
    单纯抵制购买或盲目同情均非良策,更需推动政策层面的改善,例如建立临时就业帮扶站、提供基础医疗补贴等。

主播呼吁:看见艰辛更要推动改变

叶剑锋在视频中感慨:“公仔服下的汗水,滴落在滚烫的柏油路上,蒸发出的不只是生活的苦,更是社会需要正视的课题。” 他建议:

  • 市民可通过合法慈善机构定向帮扶困难群体,避免直接在马路交易;
  • 相关部门应调研流动小贩实际需求,制定 “疏堵结合” 的管理方案,既保障城市秩序,也为弱势群体保留生存空间。

当我们在空调房里为 “生活不易” 叹息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每个努力活着的人,不必以健康和安全为代价,就能体面地赚取生活所需?这不仅是对个体的关怀,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上一则新闻创作人出轨18岁少女 女友抓奸在床画面曝光
下一侧新闻情侣在酒店大吵 男友竟用身体撞破窗逃跑